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34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1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8篇
法律   1486篇
中国共产党   972篇
中国政治   1620篇
政治理论   671篇
综合类   105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486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则是医患信任的重要维度之一。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JSNET2014、JSNET2016)追踪数据,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理性选择与地位资源、关系社会资本、社会文化、传播—涵化四种视角,探讨了影响城市居民医院信任的因素。研究发现:(1)收入不会造成个体医院信任的差异,但自评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的医院信任水平呈正向影响;(2)找关系就医会显著降低居民的医院信任程度;(3)良好的信任文化氛围、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有助于提升医院信任;(4)媒介使用偏好与医院信任不存在明显联系。总的来说:个体应对未知风险的综合能力,对宏观制度与组织原则的可靠性感知是影响城市居民医院信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对诽谤罪采取自诉为主、公诉为补充的双轨制模式。由于刑法但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诉依据具有模糊性,同时司法解释本身缺乏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存在同义解释、近义解释等问题,加剧了公诉诽谤罪和其他罪名之间的冲突和竞合,特别是当被害人为地方领导干部时,诽谤罪的公诉权在实务中存在被滥用风险,部分限制公诉权的要件在实务中被淡化甚至忽略。从相对狭义的角度看,“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只有在行为人对侵犯个体法益具备主观故意,但对侵犯社会法益或国家法益不具备主观故意(或无法证明其具备故意)的情形下,才有其独特的法律适用价值并不与刑法其他罪名相冲突。为妥善处理和平衡诽谤犯罪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内外部变化,建议通过修改我国刑法,将诽谤罪区分为情节不严重、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三种形态,为充分保障宪法权利,情节不严重的不作为犯罪处罚;为充分保障自诉权,情节严重的为绝对告诉乃论;为依法惩治犯罪,对符合特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情节特别严重的诽谤犯罪可以依法公诉,以维护网络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4.
当前,部分青年乡城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选择“一家两户”的入户模式,即夫妻一方带着子女入户城镇,另一方户口保留在农村老家。本文基于D市的调查资料,对“一家两户”入户模式的形成机制、逻辑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社会福利、家庭生命历程中如子女入学和成长是部分家庭成员入户城市的诱因,而农村土地利益、职业周期风险、故土情感则使部分家庭成员保留农村户口,是宏观-微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家两户”选择遵循着安全第一的社会理性和家庭利益优化的经济理性的双重逻辑。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关系在近年来发生了转型,从城市中心主义转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开始拥有部分比较优势,移民的自主选择增多。  相似文献   
5.
高志刚 《法学论坛》2022,37(1):97-108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司法改革的推进需要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新的方法论体系来予以重新解读和把握。当下司法改革的方法论面临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误区和理论范式失衡的现实困境,需要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透过多种视角探讨如何认识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评价改革,在实践建构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反思性整合。以"制度化的社会回应型司法"为基本目标,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统合国家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法治的价值逻辑,统筹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韩雷 《兵团党校学报》2022,194(1):103-107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论述博大精深、内容广袤,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科学的指引。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分别从理想信念的具体指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理想信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理想信念、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生成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远郊农村的老人组成劳工队进入现代农业的用工体系之中,在市场化的劳务环境下,劳工队作为乡土熟人社会的半劳力合作组织具有雇佣关系的自主性、职业化、精英队长、低度分工、一定规模化和组织化的特征;劳工队的运行机制在于成功对接了市场机会、保证了劳动效率和劳动安全、协调了分工请假并稳定了劳工竞争秩序。在此过程中,劳动队充分地运用了乡土熟人社会关系及其规则,社会关系作为工具促进了老人劳动力的市场化,展现了既定资源禀赋条件下,以老人为主体的劳工队在现代农业劳务市场中谋求生存的市场理性。  相似文献   
8.
刘新宜 《理论前沿》2003,(22):13-14
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理应具有“快、高、强、好”四项基本诉求和其它两项更深层次、更为重要的内在诉求。我们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促进生产力全面和谐地向前发展,才有资格成为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消极公诉权在公诉权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两大法系都对之作出了积极的肯定 ,并在立法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 ,两大法系对消极公诉权的规定又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大法系在国家政治哲学、法律传统、诉讼理念等方面的区别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差异 ,并对我国消极公诉权的完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0.
物化观与马克思问题域逻辑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化观是解答当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的物化观有一个从早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性批判到实践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问题域逻辑转换过程 ,对物化观的经济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基础。物化实质上体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利益关系下对主体 (劳动者 )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否定关系。正如消灭异化要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一样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变滋生物化的特殊经济利益关系 ,建构一个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 ,劳动 (实践 )创造的产品才会体现对主体 (人 )生存和发展的肯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物化观问题域逻辑转换的价值指归。而卢卡奇把物化从经济因素中剥离出来 ,按黑格尔理性革命观的图式将其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它无疑为一切把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当作价值事实的唯意志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