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时论将日胜俄败归因于立宪政体战胜专制政体,立宪遂被视为富强之根本。此时代公理推动江浙立宪派、驻外使臣、外省督抚、朝廷枢臣等政治精英结成立宪变革同盟,形成了政治变革的内在动力。各派政治势力达成了预备立宪的共识,奏请掌握清王朝专制权力的皇太后谕令启动政治结构性变革,推动君主专制政体向立宪政体转型。地方政治精英创制和主导朝廷专制政体变革抉择过程的清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经验范式对亨廷顿君主集权主导变革过程的传统政体变迁理论是一种质疑。  相似文献   
2.
3.
郭世佑 《当代贵州》2011,(28):28-29
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的“破”和“立”,所谓“破”是指它不仅推翻了延续268年的清朝腐朽统治。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制.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所谓“立”即指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开始了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现代化历程。而无论“破”还是“立”,都源于百年前辛亥先驱的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相似文献   
4.
5.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序幕,新政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动作就是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6.
廖保平 《传承》2011,(19):68-70
一百年前,80%的中国人是文盲,农民保守无知,他们不懂民主,甚至可能反感民主;一百年前,国破民贫,许多人连生存都关心不过来,更无暇关心政治;一百年前,中国是农业社会,市民阶层少,似乎难以形成自治社会……这些,我们可以从美国传教士明恩傅一百年前写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管窥一斑。结论是,按照"中国人素质低"的论调,一百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民主化改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70年代东亚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政体在政治集权、经济自由、开放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飞跃和社会发展。虽然新权威主义政体并不排斥民主和法治,且宪法均获得了名义上的权威,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战略,东亚国家政治结构呈现出民主工具主义和"国家主义法治"的症状。在20世纪末期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东亚各国通过立宪主义的方式实现了民主主义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