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191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80只大鼠研究了皮质损伤区不同经过时间酸性磷酸酶染色变化,并用图象定量分析仪对损伤区酶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发现:在损伤后12小时至5天,损伤周边区酶含量随时间指数呈直线增长;5天后至3周,损伤周边区及中心区酶含量随时间指数直线衰减。线性关系非常明显。在测得损伤区酶含量后,代入本实验求出的指数直线回归方程,即可精确地推测损伤后存活时间,具有十分显著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轻型颅脑损伤ABR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轻型颅损伤的电生理学指标 ,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 对相关病例进行干诱发电位 (ABR)的动态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 0例轻型颅损伤患者伤后 48小时ABR的检测 ,显示主要异常表现为I-III峰间潜伏期的延长 ,说明此类损伤可造成干的功能紊乱。同时通过对其中 40例进行ABR追踪检测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受伤三个月后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结论 轻型颅损伤ABR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 ,提示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的客观依据 ,应引起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幼年牦牛松果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幼年牦牛松果体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镜下,幼年牦牛松果体由松果体细胞、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电镜下,松果体细胞的电子致密度低,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微管、微丝和核糖体,典型异质细胞器突触带呈球形,多位于质膜附近。神经胶质细胞内的线粒体丰富,胞体突起呈球形膨大伸入到松果体细胞之间。松果体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均存在突触和连接复合体。牦牛松果体内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远腹侧血管周围可见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告28例轻、中型挫裂伤的 CT 与法医鉴定之间的对比结果,对 CT 在挫裂伤法医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了 CT 在定性鉴别、伤情评价中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指出CT 并不是绝对可靠,正确的鉴定仍必须全面检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局部服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 )的影响。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法,并配合行为学测试确定模型。术后7d电针百会、大椎、足三里(双)治疗。用跳台法评价各组大鼠不同时期的学习记忆能力,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顶叶有海马rCBF。结果:VD大鼠在电针治疗后的行为学测试成绩明显提高(P<0.01),其低下的大顶叶及海马rCBF水平明显改善(P<0.01)。结论:电针对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显的改善作用;电针能促使机体低灌流的缺血服组织灌流水平恢复,可能有助于与学习记忆相关的传导环路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挫伤后CNS内β-APP蛋白表达时空性规律。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挫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β-APP蛋白在不同时间(0.5h、2h、6h、12h、24h、3d、7d、14d)的表达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结果(1)皮质内β-APP蛋白在伤后表达呈一定波动性,0.5h表达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12h降至最低,低于对照组,随后再次表达增加,3d达高峰;(2)伤后24h海马区β-APP表达开始逐渐下降,3d降至最低,14d回到对照组水平;(3)齿状回(DG)内β-APP蛋白在伤后12h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性挫伤后皮质β-APP表达时序性规律可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但海马区及DGβ-APP变化规律在损伤时间推断方面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S-P法,对6例伤后1.5天至2年发生的迟发性外伤性内血肿(DTICH)组织标本进行神经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S-100)和神经元细胞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和应用价值的研究。尸检和组织学检查发现有挫伤等病变。6例DTICH组织挫伤及周围区均有明显的GFAP、S-100阳性的细胞变化,细胞数目增多,胞体肥大、增生,免疫组化反应产物增多、深染;神经元细胞NSE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改变。结果表明:6例DTICH组织中GFAP、S-100的NSE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外伤性陈旧性改变,在DTICH的病理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DTICH法医学鉴定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病历摘要路某,男,37岁。2013年9月20日20时许被人用脚蹬踩头部,即出现短暂昏迷,感头晕、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伤后10h到医院就诊。入院查体: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头部无畸形,右颞顶部挫伤,头皮肿胀,压痛阳性,瞳孔对光反应灵敏。余未见异常。CT片示:右颞顶部皮下软组织高密度影,左侧颞叶皮层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周边可见低密度影,局部沟密度增高,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明显错位或凹陷骨折。当日复查CT片示:左颞叶高密度影及沟内高密度影无明显变化,水肿带略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海马与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IκB)激酶β(IκB kinase beta,IKK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kappa-B inhibitor alpha,IKB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IBS-D的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予以艾灸"天枢""上巨虚",每日3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治疗后,观察大鼠稀便率和直肠扩张所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的最小容量阈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下降(P<0.05),稀便率明显升高(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稀便率明显下降(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艾灸抑制海马与结肠组织IKKβ/IK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轴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