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实验性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时间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酸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物,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存活时间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伤后3h可见NSE和GFAP染色变化,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脑皮质内挫伤处周围神经元逐步减少,而星形胶质细胞则逐渐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后早期存活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定量检测NSE和S-100推断脑挫伤时间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观察实验性大鼠脑挫伤后NSE、S-100的时间性变化规律,为法医学推断脑挫伤形成时间提供新的手段。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NSE阳性神经元灰度与面积在伤后1h至2d呈下降趋势,至伤后12h阳性细胞灰度、面积降到最小值(P<0.01);S-100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伤后呈上升趋势,至伤后4dS-100阳性细胞灰度、面积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及其它实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伤后5d仍保持较高水平;NSE、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灰度、面积改变有时间规律。推断2d内脑挫伤可用NSE作为主要指标,推断2~5d的脑挫伤则以S-100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蛋白70对大鼠脑干损伤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脑干在受到创伤后作为降解异常蛋白的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s)之一的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对Wistar大鼠脑干针刺损伤模型的HSP70在损伤前及损伤后1、3、6、12、24小时的中枢神经各区的表达数量、分布变化进行检测。在针刺后1小时脑组织HE染色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的情况下,大脑及小脑内HSP7免疫活性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在损伤灶局部周围出现HSP7I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细胞增多,伤后3小时该处HSP7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伤前及同一时间点的其它处脑组织,伤后24小时HSP7阳性细胞依然广泛存在。脑干的外伤性损伤可导致脑组织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脑干局部HSP70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可作为脑干损伤定位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何芳  张玲莉  刘子龙  王胜  梅增辉  刘余庆 《法医学杂志》2007,23(3):181-184,F000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不同时间星形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伤后1h时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阳性物质表达随时间大致呈线性上升7d达最大值,然后阳性物质染色强度和面积呈下降趋势。(2)伤后12h组可见S100阳性表达活性增高,S100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及神经组织修复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脑挫伤后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动态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Vim表达变化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42例闭合性脑损伤死亡者,根据伤后死亡时间分为6组(〈2h,〈24h,〈3d,〈7d,〈14d,≤30d);取大脑挫伤灶进行HE和Vi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Vim染色阳性细胞面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脑挫伤后2h挫伤灶内脑组织挫碎、出血,5.5h挫伤灶周出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3d脑水肿明显,7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14d胶质结节形成,30d出现大量泡沫细胞,胶质瘢痕增多。Vim染色结果显示,脑挫伤后5.5hVim开始表达,少量Vim阳性细胞出现在挫伤灶周围,7d阳性反应性最强,14d逐渐下降,30d胶质瘢痕增多,Vim阳性表达又增强。Vim阳性细胞主要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结论Vim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内表达呈现一定波动性,其表达部位在脑挫伤周围,Vim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作为推断脑挫伤时间及部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胀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织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瘤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米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24只大白鼠脑挫伤不同时间的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100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挫伤2天后S—100阳性胶质细胞的胞体开始增大,突起不明显,随着脑挫伤时间的延长,胞体增大,突起明显的S—100阳性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到第五天时达高峰,在脑挫伤的周围区均为胞林大、突起明显的S—100阳性细胞,此结果表明S-100蛋白的变化可用于挫伤后时间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脑干损伤致死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在脑干损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对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本中心提供的不同时间急性脑干损伤死亡的脑标本15例及非颅脑损伤死亡标本5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研究其病理变化。结果 生前急性脑干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变大,存在ET-1的表达。结论 上述系列病理变化对于法医实践中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白鼠脑干损伤后脑组织中GFAP免疫组化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平  徐小虎 《法医学杂志》1996,12(4):206-208
采取针刺法造成实验大白鼠脑干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大脑、中脑、桥脑及延髓等不同部位脑组织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改变。结果发现,生前损伤30min,大脑顶部灰质及中脑腹例中央部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生前损伤60min,除大脑顶部灰质及中脑腹侧中央部外.大脑脑室角周边部、桥脑背侧中央部、延髓腹侧及背侧中央部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亦增多。而死后损伤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不增多。说明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的改变可区别脑组织的生前损伤和死后改变,并可作为脑干损伤早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Mallory染色,观察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伴有陈旧性脑挫伤、外伤性血管壁坏死及血管炎、挫伤灶或血管壁多发散在钙化,陈旧病灶有纤维包裹、胶质细胞增生和反应性肥大,但无创伤性脑脓肿形成。脑挫伤和外伤性脑内血管病变是脑出血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是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脑挫伤后S-100和GFAP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人脑挫伤后 S- 10 0和 GFAP时间变化的规律 ,为脑挫伤形成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S- 10 0阳性细胞面积、灰度在伤后 48h显著增加 (P<0 .0 1) ;伤后 4d阳性细胞面积、灰度达到峰值 (P<0 .0 1) ;伤后 11d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P<0 .0 1)。GFAP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伤后 2 4h显著增加 (P<0 .0 1) ;7d达高峰 (P<0 .0 1) ;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伤后人脑组织 S- 10 0和 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面积、灰度改变有时间规律 ,两者可作为在 2~ 2 0 d内不同时间脑损伤的推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震荡后GFAP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CB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2):88-89,92
目的探讨脑震荡后GFAP在脑内的时间性变化规律,为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4只SD大鼠按不同损伤时间分成3,6,12,24h和2,4,7,10d及对照组,用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脑震荡后GFAP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可见少量GFAP阳性细胞,脑震荡后6h后,随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GFAP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多,染色加深,至伤后7d达高峰。结论GFAP的检测可作为法医病理学诊断脑震荡的依据和推断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24h内实验性脑梗死CT值及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以间接推测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方法参照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在不同时相点进行头颅CT扫描,测量右侧脑梗死和左侧未梗死区脑组织的CT值并求出两侧的差值。同时用免疫组化检测脑内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6h组大鼠CT平扫均有明确的脑梗死灶,梗死与非梗死两侧脑组织CT值的差值与梗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GFAP表达与梗死时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死最早于梗死发生后6h可以诊断,并可通过脑梗死与非梗死两侧CT值的差值计算及GFAP表达变化来推测脑梗死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人脑挫伤后GFAP,PCNA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ao L  Wao D  Liu P  Yu S  Hao C  Wu X 《法医学杂志》2000,16(3):137-138,140
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脑挫伤案例标本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人脑挫伤后GFAP ,PCNA的改变 ,用图象分析仪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的面积和灰度等进行定量测量 ,EpiInfo统计软件分析 ,得出人脑挫伤后GFAP ,PCNA变化的时间性规律 ,为脑挫伤形成时间推断 ,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GFAP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伤后24h即有显著增加 (P<0 01) ,7天达高峰 (P<0 01) ,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PCNA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于伤后4天达到最大值 (P<0 01) ,以后逐渐下降。因此 ,伤后人脑组织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面积、灰度改变有时间规律 ,GFAP、PCNA可作为2天到20天间不同时间脑损伤的推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DBI组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2d、3d、4d、6d脑组织内c-jun和GFAP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未见c-jun阳性表达,可见少量GFAP表达。DBI15min即可在脑组织内观察到c-jun表达,而GFAP蛋白的表达则在DBI后6h增加。随着损伤经过时问的延长,c-jun与GFAP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c-jun表达在DBI后6h达高峰(P〈0.01),其后逐渐下降,伤后2d减退;GFAP阳性产物则在伤后4d左右达高峰(P〈0.0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jun与GFAP可作为诊断DBI的参考指标,二者在不同时段内表达所呈现出的时序性规律对损伤时间的推测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