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4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股东派生诉讼的几个争议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东派生诉讼是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一种有效的事后救济方式。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股东派生诉讼的主体、股东派生诉讼的前提条件和原告股东诉讼后费用承担等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公司的运作情况和诉讼现状 ,对我国未来公司法就以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家族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权的逐渐多元化和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单一的产权结构不仅限制了家族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而且限制了家族企业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企业扩展的要求。因此,对于处在扩张阶段的我国家族企业而言,必须突破产权关,实现家族企业的产权变迁。  相似文献   
3.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和建设新时期的现代企业文化,必须重视主体思想建设,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建设;必须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必须培育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文化心理,并实现文化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公司的本义在于资本所有权的联合 ,但公司作为法人企业则应同时具备独立地享有和支配公司全部资产、并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由此 ,本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夫妻型公司、一人公司、有限责任和多人代表制度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另外 ,本文提出了从归属和权能两个方面界定公司资产所有权的思路。认为 ,从最终归属上 ,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股东 ;但在权能方面 ,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则为股东与公司分别享有。股东的权能主要体现为收益 ,公司的权能主要体现为对企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因此 ,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与其资产所有权的全民性质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国有独资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运行中其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以 国资委、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为中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想是:通过增加不同利益主体,实现股权多元化;让利益相关者代 表参与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实现共同治理;建立董事和监事资格认证制度;设计合理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结构。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刑法自1997年修改之后,刑法第306条关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规定就备受法律界尤其是律师界的关注,取消刑法第306条的议案屡次被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人认为刑法第306条属于职业歧视,导致职业报复现象的发生和法律的重置,使律师不愿代理刑事案件,造成司法人员和律师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影响律师权益的保障。笔者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对待和完善该条法律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The distance between politicians and those they are supposed to represent is substantial. Almost invariably, it is politicians themselves who are made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gap’, their actions being demonised. This paper assesses some ‘ordinary’ ethical lapses that politicians are often accused of: lying, breaking promises and being self-serving. It is argued that the public tend to apply double standards when it comes to the moral expectations that they have of their representatives, inasmuch as they far more readily accept ethically dubious actions when they apply to other social and public roles. The moral singularity of the political sphere is called into question, with the effect of helping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and encourage more empathy on the part of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9.
对政府等公法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民事执行案件中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可能有碍公法人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损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如若不能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会导致私权无法实现,有损司法权威。因而,为平衡私权之实现与公益之维护,对政府等公法人的执行须遵循必要的限度,给予其“规则礼遇”。对公法人财产的执行,以不影响公务推行为限度;对公法人执行程序的适用,应以维护其良好的信用和权威为保障;对公法人执行措施的适用,应考虑其依法行政的特殊主体地位和有序、高效推行公务,履行公务的履职要求,应限制适用间接执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negotiations on democracy promotion by looking at the case of the Inter-American Democratic Charter. It argues that Venezuela contested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during the Charter negotiations, advancing the notion of “participatory and protagonist democracy” and that, even if it was unsuccessful in its demands, the country contributed to deepening the debate on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on which there is far from worldwide consensu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and the final agreement were domestic political changes in Venezuela,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negotiations, and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of Venezuela in the field of democracy promotion i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ontexts, which were, at the time, favourable to a compromising attitude to conclusion of the Charter, even if not to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