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冰梅  张宏 《长白学刊》2013,(6):147-148
施蒂纳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虚构的“唯一者”来张扬利己主义。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利己主义的现象学,目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在此基础上阐发更为丰富的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实践内涵,从而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麦克斯·施蒂纳被恩格斯称为"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批判了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理解施蒂纳特别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离不开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境遇.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利己主义思想。对施蒂纳的思想从理论基石、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做了多层面的批判辨析,对我们今天理解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真实关系有着有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解放全人类的任务之后,施蒂纳唯我论发起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抹杀个人利益的攻击对马克思发生反面促动作用,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转换视角,又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是它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二是它正确地规定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阐明这个观点有助于我们匡正往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思想轻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的不当意识。  相似文献   
5.
虽然施蒂纳在1844和1845年之交引发的哲学危机直接导致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但是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位理论综合者,才是马克思真正需要克服的对象。依靠自身对唯物主义的坚持和探索,马克思终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一举超越赫斯和施蒂纳等人深陷其中的理论困境创立了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丁节 《世纪桥》2012,(7):34-35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概念的重新拷问,经过了同以往理论的一系列反思、争论而最终实现,这其中施蒂纳的作用影响甚大。虽说,施蒂纳一直是马克思着重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思。施蒂纳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最终确立所起的启示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着眼于“现实的人”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确立过程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施蒂纳对马克思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蜜月期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太长,有时候现代化不过刚刚萌芽,它的深层次矛盾就充分展开了,现代思想家的处境往往是一边竭力推动现代化,一边修改、重组乃至反思现代化的方案。哲学思辨直接参与社会进程,是现代化发轫五百年来的基本现象。以笛卡尔为例,他不但奠定了现代思想的主客二元结构,而且为现代社会设立了另一对张力结构:一方面他有一套坦率但是低调的机械唯物主义学说,和他的主体性理论一起,把现代社会的科学性与个体性置于现实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应当辩证看待,一方面应当看到施蒂纳对于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及其思辨哲学的反面启示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辩证看待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与尝试性超越,不能一味否定施蒂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赵亮 《理论月刊》2013,(3):46-51
人如何在思想的战火与硝烟中生存和发展?人如何摧毁理性与信仰的丰碑?自由又如何在卑贱与高贵的平衡中徜徉?肉体面对强大的灵魂如何生存?这些一直都困扰着施蒂纳与尼采。在经历了无数的思想碰撞和艰苦的时代磨砺之后,二人都发现了解决问题之道,施蒂纳给出的答案是"唯一者",尼采则是"超人",一个是随性唯我,一个是充满激情和生命涌动,二者时而志同道合,时而分道扬镳,但是,施蒂纳与尼采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世人,给出了一条人的独特性发展之路。虽然他们的视角和立场不同,也仍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但这种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却是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