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亮 《理论月刊》2012,(8):51-54
施蒂纳是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唯我论、个人主义的先驱。"唯一者"是施蒂纳的核心理论观念。要想真正理解施蒂纳的"唯一者",就必须回到他所处的历史情境和思想境遇中去,因为施蒂纳的"唯一者"不是酣睡中发现的应然状态,而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和对当时历史发展惊掠的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赋予了"唯一者"灵魂,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施蒂纳。拨开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为我们敞开的是"唯一者"对那个动荡年代和无数思想碰撞的精神抉择。  相似文献   

2.
赵亮 《理论月刊》2013,(3):46-51
人如何在思想的战火与硝烟中生存和发展?人如何摧毁理性与信仰的丰碑?自由又如何在卑贱与高贵的平衡中徜徉?肉体面对强大的灵魂如何生存?这些一直都困扰着施蒂纳与尼采。在经历了无数的思想碰撞和艰苦的时代磨砺之后,二人都发现了解决问题之道,施蒂纳给出的答案是"唯一者",尼采则是"超人",一个是随性唯我,一个是充满激情和生命涌动,二者时而志同道合,时而分道扬镳,但是,施蒂纳与尼采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世人,给出了一条人的独特性发展之路。虽然他们的视角和立场不同,也仍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但这种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却是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3.
麦克斯·施蒂纳被恩格斯称为"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批判了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理解施蒂纳特别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离不开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境遇.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建宝 《人民论坛》2014,(6):215-217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之利己主义的批判从三个方面展开: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指明利己主义的局限,从本体论的视角揭示利己主义的内在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扬弃利己主义。罗尔斯则认为马克思的批判完全可以化解,然而,尽管罗尔斯在其正义理论中竭力撇清利己主义的侵染,但利己主义的幽灵却依然游弋其中。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有关社会福利改革的动向和措施王金标近年来,西方国家领导人掀起了一个批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浪潮,为进行社会福利改革作舆论和思想准备。战后,由于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错误导向,在社会福利不断增加的同时,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  相似文献   

6.
张南生 《湖湘论坛》2009,22(1):31-33
价值问题是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艰苦奋斗与合理享受相统一的关系,还必须批判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思想建党是我党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怎样从思想上建党?我个人认为应当抓住思想建党的突破口,这一突破口就是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价值观与资产阶级的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历来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共产党员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价值观,而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党员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而利益观念本身就是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是什么让人们不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是人类的利己主义。我们相信利己主义会让人们抛开好的一面,把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上,从这里开始,我们歪曲了自己的形象,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成就卓越成为异端邪说。  相似文献   

9.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10.
黄江山 《桂海论丛》2008,24(1):37-39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政治观念淡化,思想认识模糊,对改革认识不足,缺乏进取思想,重利轻义,利己主义思想突出等问题,指出应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职工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加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健全政治教育的机制,全面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评一种“新伦理观”金阳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名曰《新伦理学》的小册子,把古今中外的伦理观一概归入“利他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流派:宣称“真理既非利己主义,又非利他主义,但既是利己主义,又是利他主义,真理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断言1986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之利己主义的批判从三个方面展开: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指明利己主义的局限,从本体论的视角揭示利己主义的内在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扬弃利己主义。罗尔斯则认为马克思的批判完全可以化解,然而,尽管罗尔斯在其正义理论中竭力撇清利己主义的侵染,但利己主义的幽灵却依然游弋其中。  相似文献   

13.
林钊 《岭南学刊》2013,(2):119-123
费尔巴哈因其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联而被认为是近代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但在1844至1845年间,施蒂纳与费尔巴哈之间两回合的论战表明,费尔巴哈的基于本质主义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残余,因为费尔巴哈只是以"人(类)"取代了从前神的地位。施蒂纳的这一批判终结了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领袖的地位,也启发了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议司徒国强目前,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随之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现象又重新抬头,且大有泛...  相似文献   

15.
张睿丽 《理论月刊》2007,47(7):38-41
民族主义是影响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思潮则以其思想先导性的特点而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族主义的内涵错综复杂,民族主义思潮的类型与表现形式、成因也日渐多样化,其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杨卉 《理论月刊》2010,(8):82-84
本文对利己主义的两种形态作了详细的考察。分别列举出利己主义者对自己观点的论证以及非利己主义者对其论证的反驳,试图展示出纯粹的利己主义虽很具吸引力,但却不能作为道德理论被人们接受,与此同时,纯粹的利他主义仍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于是,我们可以选择这两者的交集——己他两利主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企业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有的企业在经济工作和经济管理中,单纯地用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经济,轻视思想教育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主要任务是抓经济效益。一手软,一手硬,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抬头,奉献精神不能发扬。其主要情况有:一是有的企业领导没有摆正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的位置和关系,对思想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不注重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政治优势,错误地认为“千讲不如一奖”。三是不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就思想抓思想,就教育抓教育,流于形式,缺乏超前意识,分不清重点、难点,进行“死后验尸”。四是重实践轻理论,不能用科学的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企业的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五是有的领导干部在学习和制度的执行中,模范带头作用不够,学习大多以工作太忙而缺之,即使参加了也是“蜻蜓点水”;在执行规章制度中,首先就有“擦边球”。所有这些,就是思想观念不适应的具体表现。本栏目责任编辑高云编者的话:“基层干部百家言”是本刊面向基层同志的一个窗口。开设一年多来,感觉很多同志投稿积极性高,但还...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道德评价中,功利主义一直被视同西方资产阶级唯利主义、利己主义,视同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备受责难。事实上,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功利主义不仅超越唯利主义、利己主义而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全面的张扬,并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声。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功利主义也一直作为阻抗儒家义务论道德哲学的一种主要的人文理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并不一概地反对功利主义,而是主张用社会主义改造功利主义,代之以自觉的成熟形态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确立和推广,不仅有助于时下中国市场经济摆脱痛苦的两难境地,即唯利主义、利己主义的诱惑和道德主义的束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近年来的确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掌握更多资源、拥有更大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者社会精英群体对此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并非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马珊 《人民论坛》2020,(12):154-155
知识网红是移动互联网和知识付费时代的新产物,拥有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双重功能,对网民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有些知识网红思想偏激、价值观扭曲,传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危害网络环境。为此,应加强对知识网红传播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充分发挥知识网红在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