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理解了"法治"与"社会",也就理解了改革开放的30年。解放社会不仅需要制度变革,更需舆论支持。作为法治推动者的《法治与社会》同样也是社会的解放者、观察者,在记录法治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法制建设及政法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董必武同志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国家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在制定和施行宪法领域,董必武不仅亲自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始终不渝地维护宪法的地位和权威,而且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宪法基本理论问题。董必武的宪法思想对于我国当前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尽 《理论导刊》2004,(5):49-50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把公民的神圣权利变成白纸黑字,意味着我国民主宪政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建议,在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及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后审议通过的国家最高的政治纲领。它对于进一步发扬民主,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次修宪,在保持现行宪法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修…  相似文献   
4.
从宪法发展历史来看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当然离不开违宪审查制度的保障。一般来说,宪法的发展与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是同步重叠的,但是具体在我国二者之间的关系却表现的极为特殊:宪法的发展不当然伴随着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究其原因我国传统上制定宪法的目的并不是当然为了行宪,而往往具有政治宣示的意义,这一趋势直到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之后才有所改观。本文拟从我国宪法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证了公民行宪的三大条件,并探讨了适合公民实施的宪法条款。要让公民实施宪法,公民必须是权利主体,且宪法权利需要公民的积极行动,而政府管制并非如此全面,以至不给宪法权利的自由行使留下任何空间。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符合这些条件的宪法权利主要有四类: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选举权和诉权。其中,宗教活动自由与言论自由属于纯粹的消极权利,公民主动行宪的空间最大。选举权和诉权的落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与司法体制的设计以及政府落实这些权利的诚意,公民行宪的空间相应限缩。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公民行宪都不只是人民的单方面行动,而且也将对政府行宪产生强大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7.
2021年年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2021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备审年报”或“报告”)。自2017年首份报告以来,逐年持续推出的五份备审年报,不仅有效实现了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显性化,而且有机制有案例、有措施有成效、有文字有数字地实现了备案审查工作所承载的行宪轨迹的具象显性化。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12,(6):12-14
回望历史,启迪未来。在中国走向大国崛起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宪法为根本依据的法治创新乃是必由之路。2002年12月4日,在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胡锦涛同志为纪念宪法施行2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行宪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力行法治的重心,这也是大国崛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9.
王丛虎 《法商研究》2005,22(3):52-56
公共管理者是社会的特殊阶层,在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培养和提升公共管理者的行宪能力,才能带动普通民众宪法观念的树立、宪法知识的学习和宪法的实现。为此,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制度,已成为提升公共管理者行宪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宪政规律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通过考察世界宪政发达史,从纷繁复杂的宪政现象和宪法规范中高度抽象地总结出宪政制度构建及其运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与普遍规律。认为就立宪规律而论,宪政经历了从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的漫长演进过程,并正向知识立宪过渡。而从单纯地控制国家权力发展到既控制权力、又保障权力高效、民主地运行,体现出一条普遍的行宪规律。护宪规律则集中地表现为:违宪审查活动从自发到自觉以至制度全面理性化;违宪审查主体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以至组织机构专门化趋向;违宪审审查方式从多重混合审查模式趋近于司法诉讼程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