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不同程度的忽视,致使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中国古代就有的"义利"这一范畴的相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思想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大量的糟粕,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对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进行批判、扬弃,提炼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义利"观,用于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石锐钦 《前进》2012,(5):52-5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并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可见,反腐倡廉,教育为先.  相似文献   
3.
一点典     
《党课》2022,(1)
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晏子,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谋事必得、做事必成?晏子以此句作为回答,强调了“义”与“民”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义利选择。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杯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心怀大我、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政治构架,农耕自给为经济基础,儒、道思想竞逐交融的数千年中华文明,常以“无为”、“无欲”、“不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作为共同愿景与追求,于是自然衍生出“厌讼”、“轻讼”、“无讼”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5.
李健  曲长海 《学理论》2010,(14):126-127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的传统经济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打击商贾,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秦汉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和表现入手,阐述了该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做人之道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传统的天人和谐观主张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良善中追求价值,在宁静中寻求丰富,在淡泊中营造高贵,在平实中升华人生。  相似文献   
7.
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盛聪 《思想战线》2006,32(6):57-63
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公德”性质突显,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邱连波 《民主》2005,(1):22-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对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10.
职场是"求达"的地方义利关系是人人都回答的问题义是约束条件,利是目标函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职场和学校的一大不同在于,学校是"求真"的地方,而职场是"求达"的地方。什么是"达"呢?"达"就是效率、效益或利益,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简言之,就是求利,为组织求利,为个人求利。所以"义利关系"问题是所有身在职场的人都要回答的问题,根据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或她是不是一个真的君子。关于义利关系的争论在中国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了,有人主张"重义轻利",有人主张"义利并举",也有人主张"利字当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