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233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省直管县改革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进行的行政层级调整,对于破除市管县体制藩篱、激活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实践中,市县科层结构"交错纠缠"、省级政府管理幅度偏大、市县资源依赖关系受到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推进,导致改革的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应从增加省直管县试点数量、推动市县科层结构扁平化、维护市县共生性资源依赖关系、引导市县从资源竞争走向差异化合作等方面着手构建并完善市县横向分治与合作机制,以推动省直管县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
地方创新性立法是推进地方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手段,鼓励地方立法创新是完善我国立法体制的应有之义。为实现地方创新性立法的规范化,应明确地方性事务的判断标准,引入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立法决策量化论证。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数量繁多、相对较为齐全的城市规划法制体系.但由于受到指导思想、发展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和不足.我国必须对城市规划的法制进行科学、理性的整合与完善.这种整合与完善应当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应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与正义性,注重对环境、对有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群体思想观念作为人们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直接反映,是社会发展的睛雨表。近近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春市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理想信仰多元化,但正确的理想信仰仍占主导地位;二是人生追求多样化,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仍是主流;三是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呈增强之势,但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是主体。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是许多教育者关心的问题,对此应采取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作者在文中对泉州市殡葬服务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建议以泉州城乡作为殡葬产业化的着眼点,建立城乡殡葬服务产业新格局;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机制,协调好经营者、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殡葬服务单位的人员素质,以适应殡葬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市场竞争的激烈,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尽快完成重组改造和资产置换,增加服务品种,完善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下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城市地下水环境存在着严重污染、严重超采和生态恶化的状况。而城市地下水环境的有效保护有赖于相关法律机制的健全。因此从城市地下水环境规划,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再到法律责任的落实,以及最终环境法治的实现,是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其功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特色。西安城市文化有汉唐文化的显著特点。文化特点是西安发展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是西安发展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genesis of a discourse on urbanismo (city planning) in Brazil and Argentina between 1894 and 1945 using the ideas of Michel Foucault on discipline and his concept of bio–power. The demographic pattern of the major cities in both countries from 1890 onwards and the renewals of the centres of these cities are also discussed. Other sections are dedicated to the plans proposed for the same cities in the 1920s and to urban representations, such as ideas about social reform, the role of hygien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plan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ideas on Taylorism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the cit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lanners opposition to elections, when they claimed that they were the only ones qualified to deal with urban problems and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employed in the state apparatus.
Other concerns of the paper are the use of planning as an element of nation building and ideas defining eugenics (race 'betterment')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ity planning.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if implemented, city planning was a way of creating an industrial culture, disciplining society through the city, although the industrial proletariat has never mad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Brazil or Argentina. Even if many aspects of the plans proposed for both countries were not implemented, the discourse of planners can be seen as a will to discipline society through the city. This discipline would affect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of human bodies, and is therefore approached through Foucault's concepts of bio–power and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