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59篇
综合类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2.
尚东涛  杨强 《探索》2002,23(2):56-58
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当关注人的困境。立足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属人的立场,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人自己构成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因为“人就是人的中介”。人因生活资料源自自然界,其困境首先表达于自然向度。在自然向度,人的生活资料的状况所造成的人的困境,归因于包括观念、工具、技术、活动等等在内的作用于自然的属人的中介。这种归因,不仅展示于自然向度的人的生活资料“绝对匮乏”的历史阶段,同时展示于人的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该从法律价值的转变着手,要求法律必须承认和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正义观,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要求法律的价值理念由义务本位向权利与义务并举的方向更新,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各项权利;要求法律制度的价值理念由偏重效率向公正与效率辩证统一的方向努力,并把关注社会公正放在首要位置。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严格执法,采用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环境公正的实质是指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分配自然资源和分摊环境责任,即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应问题。自从环境公正成为有色种族伸张环境利益的要求以来,环境公正已经扩张为全球环境运动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动力。环境不公正现象之所以发生,在学理上是由于环境的特性与经济人的自利性不谋而合,在制度上是由于制度自身的欠合理性和落差促成。解决环境公正问题不仅需要价值上的诉求,而且需要制度上的设计。前者关系到环境公正的理论向度,后者关系到环境公正的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又必定有着不同的文化支撑.江南"水"文化和燕赵"风骨"文化分别造就了苏南模式和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本文在对这种文化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取向.  相似文献   
6.
能否实现理论创新 ,与理论所具备的知识向度、价值向度和思维向度相关 ,取决于理论三个向度求真、求善和求新的统一。知识向度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规定着理论创新是否可能 ;价值向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因素 ,也规定着理论创新的方向 ;思维向度则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方式和实现途径 ,是理论创新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自我设限的封闭体系,而应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保持密切互动的开放过程。确立"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和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党的一代代领导人坚持"世界向度",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并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我们亟需改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于集中于"中国向度"的局面,切实加强相关研究的"世界向度",以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世界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为社会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为组织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纽带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核心政治。这种核心政治模式的价值蕴意体现在有利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和谐性;有利于社会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当代中国"核心政治"的发展应把握好四个向度: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治;二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政治;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政治;四是以和谐有序为目标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历史境遇和社会需求赋予公民社会不同的时代特色。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实现了三次范式转换,研究重心分别指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应以一种视域交融的思维方式探索一条融制度环境、经济基础、精神家园、社会治理"四位一体"的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