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6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246篇
中国共产党   552篇
中国政治   1231篇
政治理论   449篇
综合类   6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时空环境可以孕育不同的人格特质和地域特性,家族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江南特定的文化景观。特别是到了清代,江南家族女性依赖其独特的从宦、谋生以及结社经历,创造了多样的空间书写类型,进而形成了个性化的空间书写特征,表现出审美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审美感受的丰富性。"空间形态"已逐渐成为家族女性的一种"生存形态",在空间互动中表达女性复杂的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不同空间以及不同空间内自我身份的认知,充分展现个体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价值。同时,江南家族女性的空间书写也进一步深化了女性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女性文学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认识包括现代性内生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外化于工业化、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等,而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时代性上、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当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色:坚持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导向,建立"五位一体"的现代性发展格局,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受众审美诉求的研究 ,有助于新闻的创作和传播。为了把握新闻发展的契机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 ,新闻工作者要了解受众对新闻的基本审美诉求 ,即对新闻求新、求真、求奇的审美诉求以及把握受众审美诉求中的角色个性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目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艺术教育当作德育的抓手;二是将艺术教育当作智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三是将艺术教育当作是艺术技能的教育。本文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因而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欣赏为重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阳敏 《南风窗》2007,(17):82-85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动画的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以及动画设计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知结构理论、现代性理论以及面临的时代课题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作者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9.
陈祥波 《南风窗》2007,(19):17-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凝固语法结构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此前的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修饰词,是对"社会主义"这个主干词的限定,而无论是从1982年的历史状况、政治现实,还是从邓小平的话语内涵和后来执政党的相关阐释来看,都是新时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新解释,但是这个时候这种新解释还没有定型,具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点,它更像是一系列具体执政方针和措施的总结和罗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性的时代发展,现代性反思和重建已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境遇下,现代法治也开始发生了重要变革,形成了法律多元主义的规则秩序、互动平衡的功能取向、反思回应的程序主义诉求等发展走向。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现代性反思和重建的时代关怀,积极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