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37篇
中国共产党   266篇
中国政治   350篇
政治理论   103篇
综合类   1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航 《中国人大》2020,(2):28-28
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向地方人大印发了25期备案审查案例。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9,(3):95-102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制度差异性和不同关税区的空间异质性,使其广域的治理体系建构面临挑战。从"区域主义空间"理论和多层级治理理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产业聚集、技术外溢和区域创新所自然演化的经济地理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导的、在一个新的特定区域空间尺度上展开集体行动的多层级治理框架。地域性治理和功能性治理是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两种治理类型,其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达成制度性集体行动。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区域治理中制度性集体行动的达成主要依赖两种类型的区域制度,即工具性制度和"身份提供"制度。因而,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区域治理类型和区域制度类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浦东在线     
《上海支部生活》2006,(11):53-53
新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一是形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各行政层级之间上下错位,职能互补的管理模式,确定政府组织架构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坚持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对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规定在落实过程中有“打折扣”的现象,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  相似文献   
5.
6.
李劲 《理论文萃》2007,(3):10-17
公民社会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话语理念,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西方学者的语境中,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自治的特点,天然的与政治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学界对于公民社会理念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严肃的理论反思。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在前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重新兴起,  相似文献   
7.
8.
行政立法作为行政机关的重要活动之一 ,要受依法行政要求的制约。我国的行政立法体系尚不完备 ,完善行政立法监督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监督制度的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立法程序 ,扩大公众参与权 ;加强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完善人大与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杨生明 《云南人大》2006,(10):18-18
2003年以来.江川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回审监督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而且对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职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审监督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参与共谋者,最终没有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应该如何承担其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的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该将以"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的权力机构的"组织支配"解释其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域的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在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的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