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从"灾害管理"到"灾害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转变。我国灾害治理经历了绅商被动、政府管控、国际合作、多元参与等四个阶段,灾害治理组织主要有维持型、功能拓展型、结构扩张型、突生型等四种制度化类型。就"体制转型"而言,存在"应急集权"纵向与"多元协同"横向体制合作困境;就"应急机制"而言,存在"常态"与"非常态"机制并存研究不足问题;就"法制建设"而言,一般是事后补救性改革,缺乏事先前瞻性与预防性建设。虽然社会脆弱性、社会韧性、社会建构主义等常态理论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非常态理论研究进展有限。由于各国政治取向、资金投入偏向以及追求短平快的政策导向,基础研究很难开展,未来需要通过开辟"新方向—新领域"、从单一迈向跨学科、由单一转向全生命周期、突破"应急—社会"困境、在"常态—非常态"找到平衡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政府与社会各界都需要重视灾害治理,哪怕只是简单了解也非常有帮助,也能有效减少与避免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境内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灾区治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矛盾纠纷突出,各类治安问题凸现,特别是违法犯罪案件大幅增长、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必须积极探索灾区治安治理策略,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19日出版的《学习时报》载文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的演进总是处在有序与无序的这一对矛盾之中。社会的这种秩序状况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二分为常态型社会和非常态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非常态下的政府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是否有序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状态,社会非常态下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对社会非常态管理有优势,也有不足。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一是培养危机意识;二是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形成权责明确的危机反应机制;三是及时采取措施,实施危机救治。  相似文献   
5.
我们早已告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烽火连天的非常态社会,进入衣食无忧、生命无虞的常态社会。常态社会流行的不仅有风起云涌粗犷宏大的主流文化,更有波澜不惊细致人微的微文化。做好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陈竞 《思想战线》2008,34(1):79-83
文化的非认同性缘起于文化的差异性,指在文化碰撞或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并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厌恶、排斥、抗拒甚至冲突感,其中文化的偏好、非常态及特殊仪式等为直接诱因.人类学应提出合理的策略,以期在相互理解中消除文化的非认同感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有益于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伟明 《人民论坛》2011,(7):252-253
学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趋势要求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实现常态管理,努力做到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静态、动态地分析问题,过程和目标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即构建群体决策机制;做好"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决策管理机制、校园心理干预机制和科学动态的评估反馈和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经常处于非常态。在非常态下,公共服务必须更具回应性。然而从实践中看,我国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供给速度较慢、供给协同不够、合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完善公共服务立法入手,清晰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健全和完善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和公共服务协同机制,提高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态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不能只是依靠榜样力量的驱动。我们早已告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烽火连天的非常态社会,进入衣食无忧、生命无虞的常态社会。常态社会流行的不仅有风起云涌粗犷宏大的主流文化,更有波澜不惊细致入微的微文化。做好常  相似文献   
10.
汪静  何威 《青年研究》2020,(4):83-93
基于安徽省D县五个村落的访谈,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非常态婚育行为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除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对婚育和情感生活具有强烈的需求外,其原生家庭与村落社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源于情感、责任和利益,亲属会支持甚至直接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提供非常态婚育资源;地方治理者的"法治"和"情治"矛盾,村落既有事实经验的呈现以及村落的道德评判标准会在情感、舆论等方面为非常态婚育行为提供行动空间,从而强化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采取非常态婚育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