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6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刺麻醉的基础研究虽然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但追溯针刺麻醉的源流与发展、廓清针刺麻醉的临床与研究实践、总结针刺麻醉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仍需在足够的古今文献依据基础上完成。古代针刺麻醉文献虽然内容丰富,但整理研究相对薄弱;现代相关文献报道数量较大,但缺乏系统总结。今后针刺麻醉文献研究工作应包括针刺麻醉文献的汇集整理研究、针刺麻醉文献资源数字化规范及标准研究、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文献的综合研究、针刺麻醉优势病种的特异性腧穴研究、针刺麻醉的中医理论研究5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7例患分胃肠实热(34例),脾虚湿阻(13例)、肝郁气滞(12例)、肾气不足(8例)4型,视不同证型施以相应补泻手法,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血脂等的变化。结果:针灸在调整患糖脂代谢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针法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接受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注意网络功能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警觉效率和正确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执行控制效率和总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警觉效率、执行控制效率、总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可一定程度恢复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观察益气调神针刺法与祛湿化痰针刺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方法:将8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56例和治疗Ⅱ组32例,治疗Ⅰ组采用益气调神针刺法,选取百会、神门、气海等,治疗Ⅱ组采用祛湿化痰针刺法,选取曲池、丰隆、阴陵泉等。电针第1次/d,1周后,每2~3 d 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 d,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Ⅰ组总有效率为94.6%,治疗Ⅱ组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随访发现部分病例体质量反弹,其中治疗Ⅰ组4例,治疗Ⅱ组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调神针刺法和祛湿化痰针刺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均有效,其远期疗效以益气调神针刺法为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予以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且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焦氏头针结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PSA)患者语言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P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焦氏头针联合言语训练)及对照组(神经系统电刺激仪联合言语训练),每组30例,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量表评定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CADL)量表评定交流能力,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并通过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RRCAE量表各领域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CADL、MMSE评分也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CRRCAE量表的听、说、朗读、抄写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焦氏头针结合言语训练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PSA患者语言功能、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以及认知功能,尤其在改善听、说、朗读及抄写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其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旋颈试验、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温针灸对CSA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上巨虚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上巨虚组(针刺双侧上巨虚)、非经非穴组(针刺小鼠臀部两处非经非穴点),每组各10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法复制小鼠STC模型。观察各组首次排便时间、12 h内排便粒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数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延长 (P<0.01),12 h内排便粒数和结肠ICC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组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12 h内排便粒数和结肠ICC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 针刺上巨虚穴对STC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结肠组织ICC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应。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心经组、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只,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心经组取“神门(HT7)—通里(HT5)”经脉段,非经非穴组取大鼠臀部非经穴刺激点,各刺入3根1寸毫针,间距约2 mm;电针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3次。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结果 末次针刺后即刻(0 min),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显著增加,MAP、RPP显著下降 (P<0.01);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上升(P<0.05,或P<0.01); 末次针刺后10、20、30 min,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升高 (P<0.01)。结论 针刺心经可逆转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确切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动态观察耳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从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复制VD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耳针组、西药组,每组10只。于模型复制后第4天,治疗第30、60天时,采用跳台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模型复制后第4天、治疗第60天时,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 模型复制后第4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海马CA1区锥体存活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治疗30、60 d后,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及西药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耳针组、西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存活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针可以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耳针可改善变性的海马CA1神经细胞,促进其修复与再生,从而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是临床耳针治疗VD有效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