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说到独立的文艺批评,最近颇流行一个间——“交口”:这个词在近期风生水起,已经衍化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出自影评人之口,出现的时间多是观影之后,地点则是媒体或网络上。何谓“交口”?按照坊间的说法就是“一个娱乐圈流行的新词,每当一部电影出来,  相似文献   
2.
文艺批评因其批评“个性”极容易招致名誉侵权的指控。在笔墨官司中,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两者的平等性,使我们无法从中得出孰轻孰重的一般性判断,而仅能从文艺批评公共性以及其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特殊属性出发,对其采取更为宽容的基本立场。在此立场下,文艺批评的范围决定着言论自由优势的有无及强弱,并可以从宏观上反向勾勒出名誉权的界限范围。而责任构成和抗辩事由最终决定侵权民事责任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毛泽东诞展12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重温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理解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基本思想,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白欢龙 《党课》2009,(10):105-107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种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造就了一代代文学艺术家,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批文艺批评家。  相似文献   
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通过互联网成为最近中国网上最红的短片,这部由胡戈引用陈凯歌《无极》中的一些片段制作的幽默片,在传媒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胡戈是否侵权,侵犯了何种权利?双方律师各持一端。陈方律师认为,胡戈侵犯了《无极》作品的权利,未经授权进行了“歪曲篡改”。但胡方律师认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没有进行任何的营利,仅是为了个人的娱乐,且胡戈本人也宣称,他纯粹是以个人学习为目的。此外,另有一方观点认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文学批评,‘馒头血案’从性质上说并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以文艺创作的方式表现的一种文艺批评。作者由于花了高价看了《无级》而感到相当不满意,觉的这个剧本很有问题,情节简单而且荒唐,所以才对这个片子的故事加以解构、讥讽,以发表他对这个片子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这完全符合文艺批评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李震 《思想战线》2021,47(6):126
数字技术正在使媒介的属性由文化建构的工具变为文化建构的主体因素,也使媒介哲学在工具理性基础上开始了本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在媒介本体化进程中,正在由学术论坛变异为公众舆论场,并表现出公众性、话题性、对话性和多元性特征。作为文艺批评的文艺公众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兴公共领域,并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等西方学者论述的公共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一由数字虚拟空间构成的新兴公共领域正在因公共性的缺位,表现出种种批评乱象,亟待在学术和实践层面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4,(2):40-40
袁良骏在2003年12月10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和郭沫若的一桩公案。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新锐分子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自己的“盟友”鲁迅当成了绊脚石,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26日,《文汇报》鉴藏专刊“争鸣”栏目刊登了郭庆祥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文中对一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批评:“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犹如复印式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李响 《求索》2012,(1):176-177
文艺评论家对画家提出批评实属正常,但"范曾诉郭庆祥及《文汇报》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判决结果,却使这种权利蒙上了侵犯名誉的阴影。范曾两审获胜的判决结果,暴露出法院不仅未能正确适用侵害名誉的构成要件,而且也没有区分文艺批评与新闻报道的差异,甚至未意识到原告属于公众人物,更不用说从司法政策的角度对可能引发的社会情绪加以把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