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珏李冬松 《人民论坛》2014,(5):184-186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历史观之上的对价值起源、竞争和平等的错误理解,强调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竞争观和平等观,构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温这一理论,树立对“普世价值”等观点的正确看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政府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蒲鲁东作为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思想对于无政府主义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析蒲鲁东的思想对于认识分析无政府主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4)
作为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批评家和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曾在其《什么是所有权》、《贫困的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一些著名的观点,例如"财产就是盗窃"、"人类理性"等等。但他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最终仍未能摆脱其思想的局限,形成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系列辩证法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并受到了马克思的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蒲氏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虽然作为诸"环节"的概念是可以把握社会有机体特征的,但其方法决定了他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更多地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把握社会有机体,他既强调共时的系统性,又强调历时的发展性。马克思不仅在《哲学的贫困》中涉及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在其它著作中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分工与能力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4):10-10
那些身居高位的人,首先想到的应是如何贡献社会,而不是加倍索取。现代社会推崇一种与前现代的神权统治和世袭统治形成对立的大体可以称之为"贤能统治"(Meritocracy)的社会制度。"贤能统治"首先要求在政治领域内根据个人能力(Merit)来取得相应的位置,一些席位开放给选票决定,更多的位置(文官体系)则通过考试获得。  相似文献   
7.
我与高放教授是老知交,在同一单位合作共事60余载,他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几十年来,他的治学态度,学者风范,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竭力地向他学习,也望尘莫及。他已远超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止,令人羡慕,这来源于健康的身体,来源于长期的资料积累,更来源于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高放教授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作等身,每篇作品都有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益。新意何来,新意来自他长期坚持的旁人难以做到优良的治学态度,这就是他常说的和长期实践的秘诀:勤学习、勤积累、勤思考、勤讲课、勤写作。每逢无论大小问题的讨  相似文献   
8.
赵家祥 《理论视野》2013,(11):24-27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的“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句话,本来是对黑格尔关于范畴的辩证运动及其构造体系的方法的概括,我国理论界有些人却把这句话当作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加以引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剖析黑格尔关于范畴的辩证运动及其构造体系的方法,说明了这句话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和蒲鲁东在哲学和经济学上的错误,并且分析了我国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思想产生误解或曲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国社会不同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深刻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求我们挺身而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用科学力量、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旗帜鲜明地与形形色色错误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优势。在斗争中传播,在斗争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从书斋走向广阔社会实践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真正标志。它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等观点,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第二大发现,并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论述了社会主义实现的理论依据、手段、依靠力量、途径等重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