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和为贵——论行政协调的法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义上的行政协调包括行政程序之协调和行政诉讼协调。行政程序之协调指行政机关与人民在相关人民权利义务方面所进行的协商与沟通。行政诉讼的协调目的也是终结行政争议,以协议的方式终止诉讼。对于行政程序之协调,现行的若干制度均不能消除争议。而在行政诉讼协调中,行政诉讼不得调解原则并不存在于台湾和日本。必须在行政协调中建立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程序的连贯性机制。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以及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都是对行政诉讼不得调解原则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和谐统一的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倡导的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与我国《行政诉讼法》不适用调解的规定不符。《行政诉讼法》关于撤诉规定的立法本意是为了限制撤诉,而不是鼓励撤诉。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行政诉讼的协调机制与法律保留原则不相一致。建立和谐统一的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应当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制度已经成为共识,但目前存在调解、和解以及协调和解三种概念表述,需要加以梳理与辨识。学界主要认为三者实质内涵相同或者三者存在法院介入程度的区别。通过经验事实的考察,发现协调和解是在法院主持下,坚持合法性审查和当事人自愿原则,吸收各方力量协调处理案件,促使当事人和解,以原告撤诉为标志的案件处理方式。通过对规范依据的分析,发现行政诉讼协调和解以司法文件作为依据;行政诉讼和解的依据则是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问题的规定;而行政诉讼调解如果存在的话,则与民事诉讼有关调解工作的规范依据相一致。由于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已经突破了诉讼规则的制约,因此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在性质上只能归属于法院的工作机制,而非诉讼制度;而诉讼法上意义的行政诉讼和解与其现实样态相互背离,导致规范与事实彼此错位,不宜作为表述行政诉讼调解内涵的法律术语;调解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具有成熟的经验和完善的规范体系,能够涵括当前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的基本特征,可以正式引入行政诉讼之中。  相似文献   

4.
陈宇翔  吴勇智 《法制与社会》2011,(15):127-127,133
随着新的行政法理论与实践中新型行政行为的出现,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存在越发具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诉讼协调制度可以弥补司法权能上的不足,对纠纷的彻底解决起到推动作用。但行政诉讼协调制度体系尚需完善,本文从基本原则、协调机制、协调限制方面对该制度加以构建,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对行政诉讼调解进行回顾和考量,对目前的行政诉讼协调—撤诉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现实困境,解读行政诉讼协调—撤诉机制的异化与回归,提出构建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多重视角聚焦行政诉讼有限调解适用的理论基础,提出构建行政诉讼有限调解的"W-W-H"本土化路径,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纠纷解决目的"是行政诉讼法从民事诉讼领域引入的立法目的价值,旨在于扩张行政诉讼机制的纠纷解决功能,为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程序提供法理支持,但是,行政诉讼领域的纠纷解决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且与行政诉讼固有的"权力监督"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通过调和"纠纷解决"和"权力监督"的这种紧张关系,可以反省行政诉讼制度在满足"纠纷解决目的"功能实现上的界限,设定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的合法性边界,从而更好地确保公民权利保护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制度,引起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为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这两个性质不同的诉讼并存,由于我国诉讼立法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先天不足及司法层面的界定争议,导致其在诉讼关系、程序、原则等诸方面与行政诉讼发生冲突。如何协调这些冲突,保证诉讼法律部门的内部和谐,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程序公正、程序参与和诉讼效益。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存在第三人的类型划分不统一、对利害关系的法律界定不明确等问题。行政诉讼法宜明确规定将第三人分为类似原告地位的行政诉讼第三人和类似被告地位的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当出台司法解释界定利害关系,允许法院在法定范围内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界定是第三人制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的介绍,以及考察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重点探讨了“如何理解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和“行政主体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第三人”这两个关键问题,旨在通过梳理基本理论和探讨关键问题,最终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在我国许多法院已适行多年,本文在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政诉讼协调和解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尽快统一和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关于行政诉讼诉的利益,其性质为诉讼要件;其本质为国家利益与当事人利益的协调;其功能分为两个方面:消极功能为限制原告滥诉与界定司法权的范围,积极功能为通过司法生成权利。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概念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寅 《中国法学》2002,(4):57-66
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语义的比较分析和对现有行政诉讼概念缺陷的归纳,结合行政诉讼实践的最新发展,对我国行政诉讼的概念重新作了界定,以资行政诉讼演进之需要。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判决冲突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对其进行立法,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大量此种案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诉讼价值?笔者认为应当借鉴法国经验,建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判决冲突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的范围,是指哪些行政争议,公民和法人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亦即法院主管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权限。在确立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今天,正确地界定和廓清我国行政诉讼的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范围的简称,它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司法审查权的界定,也是对行政相对人诉权的界定①。因此成为理论界与审判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拟在重新认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审判实践分析现行规定的困惑与局限,依据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争议——兼论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之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争议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 ,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根本不同之处 ,如何界定与判定行政争议则是行政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在公私法二元分立理论背景之下指出行政争议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与相对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之间发生的、依据公法可以解决的争议 ,并以主体、公权力、权利义务等因素作为判断行政争议的标准。提出了从制度层面增加“行政争议”的概括性规定和设立权限争议的解决机制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方式逐渐向民主和开放转变。在行政诉讼领域名为协调实为调解的解决纠纷方式也在逐渐增多。本文重点分析协调方式处理行政纠纷案件的现状,并对建立行政纠纷协调解决机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这一问题时,本文首先界定了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定义。其次分析了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现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解决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问题的思路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下,行政诉讼和解作为一种合意式解决争议、协调官民矛盾的新机制,已被纳入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和行政法治创新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针对这一制度的立法与司法现状,从根本上寻求其正当性依据以及完善这一机制.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佑勇 《法学论坛》2008,23(3):32-39
行政诉讼和解作为一种合意式解决争议、协调官民矛盾的纠份解决机制,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理念.在行政诉讼中实施和推行和解制度,具备理论正当性及现实必要性.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应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从限定适用范围、完善实施程序、提请明确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展开与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