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金妫 《中国审判》2010,(10):99-101
司法建议是指法院在审判、执行中、发现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法院应解决的问题时,针对该类问题进行调研,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前,该项工作被视为法院审判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实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有效途径,更是践行能动司法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观各国司法行政立法和实践,法院司法行政事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院司法行政事务主要有:一是与案件审判直接相关的司法行政工作,包括立案登记、诉讼费用、生效判决的执行等。二是对人的管理,如法官人选的考察、推荐以及现任法官的派遣、考评、晋升、福利、保护; 司法考试与法官培训、法官惩戒;法院其他人员包括行政人员、辅助人员的编制、工作分配、考评等。三是对财、物的管理及后勤保障。如法院经费预算与执行、法庭建设设计、自动化办公、工作场所维护、安全保卫、案卷管理、图书资料、课题研究、刊物编辑与发行等。四是外部事…  相似文献   

3.
银行资产状况事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受民间借贷风波等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高发,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面对上述情况,温州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职能,创新工作举措,加强不良贷款司法处置,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不良贷款司法处置工作中还存在若干难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审判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在总结相关案件后,向保监会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加强交强险先行赔付监管,简化理赔程序,同时建议取消交强险赔偿金分类限额。交强险中出现的先行赔付难、程序复杂等问题,属于案外之事,与法官的审判无关。但事实上,法官通过总结审判经验,向有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弥补漏洞,既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也是法官担当社会责任、干预社会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司法建议是法院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或不宜由审判权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向有关责任单位发出的提请注意并加以改进的意见.司法建议具有自身的特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体现了责权的统一.司法建议的发展存在运作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司法建议制度的具体构建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法院和建议对象内部的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6.
龙宗智  袁坚 《法学研究》2014,36(1):132-149
司法行政化,即以行政的目的、构造、方法、机理及效果取代司法自身的内容,形成以行政方式操作的司法。法院司法运作的全过程均带有行政化色彩,表现为司法目的和价值的行政化、案件审判活动的行政化、上下级法院关系的行政化、司法人事制度和法院结构的行政化以及审判管理的行政化等。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司法行政化可以弥补一线司法能力之不足,可以抗制外部干预。但其过度发展会妨碍依法治国,损害办案质量与效率,危及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阻碍法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司法行政化的根源在于基本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司法功能设定的非司法化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财政供应制度以及国家机能分化不足,亦为重要原因。遏制司法行政化需强化法院的司法审查功能、审判功能以及终局性纠纷解决功能;需阻隔行政性要素介入审判,建立审判独立的"二元模式";需在法院审判管理、司法行政管理、上下级法院业务管理上"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7.
江苏高院:建章立制,规范建议近年来,江苏法院在认真履行司法审判职责的同时,从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中总结和发现可能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风险、法律问题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组织提出司法建议,帮助他们加强和改进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充分发挥全省法院司法能动作用,积极延伸司法审判职能,有效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8.
审判管理能力是指优化整合各种审判资源,以使司法效益最大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是针对行政审判的管理者而言。以笔者在中级法院从事行政审判管理的经验来看,在这方面仍然有很多文章可做。(一)延伸司法监督,发出司法建议。针对行政诉讼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虽然不违法,但是存在瑕疵的情况向有关机关发出司法建议,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延伸司法监督的法定形式。笔者认为,行政审判的管理者应自觉运用这种形式,实现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促进行政诉讼水平和行政执法水平的共同提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上海第二中级法院行政庭向相关行政…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体制是从根本上治理裁判不公和司法腐败的需要,也是司法改革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以行政方式进行审判管理的案件审批制存在严重弊端,应当坚决取消。实行法官独立审判是审判活动规律的要求,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它是法官队伍建设和公正审判的基本条件之一。程序性司法权是审判权的基本组成部分,程序性司法是法院的重要职责,通过纠正违法程序确立程序审查优先的公正审判原则,制约法官职权,对治理程序违法和审判权交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12,(11):37-43
所谓司法体制,国际上通行有广义司法体制和狭义司法体制之分。狭义的司法体制仅指法院体制,广义的司法体制则包括审判体制、检察体制、侦查体制、裁判执行体制和为保障司法机关正常运营的司法行政体制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采广义司法体制的概念,并参照中国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分类,以便于中国人理解并便于与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比较。一、审判体制在此广义司法体制语境下,审判体制即法院体制。一般来说,国外的法院体制比较简单,有的简单到就是法院的审判体系。而中国的法院体制比较复杂,除了审判体制外,还包括许多司法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1.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运用审判职能,扩大办案效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我们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在办案中,针对案件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以督促改进工作,堵漏建制。这些司法建议引起了被建议单位的重视,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克杰 《法治与社会》2007,(12):F0003-F0003
为改变目前行政审判独立性不强,司法权威性不足,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有效排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在法院探索指定管辖和提级审理的同时,学界提出了设立统一的国家行政法院体系的新设想,以彻底摆脱地方政府对行政审判的制约.(9月10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相似文献   

13.
陈界融 《现代法学》2004,26(2):87-91
司法文明为制度文明应有之意。我国实现司法文明过程中 ,应当注意司法的消极性、中立性 ,法院不能主动发现已决案件确有错误进而依职权发动再审。法院在个案审理过程中 ,应当注意避免司法审判沦为权力审判、新闻审判的附庸 ,当前特别要注意我国普遍存在着的以民意关注程度 ,决定案件裁判结果的非正常现象 ,建议以法官之友的制度设定形式 ,将民意关注司法纳入正当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14.
葛文 《法学》2009,(10)
案件管理本质目的在于为审判核心领域工作的运行提供支撑,改善法官的工作条件,保障诉讼法赋予法官审判权的运作。通过案件管理:一方面使法官只须专注审判核心领域工作,而不用再分心处理审判外部领域工作,从而减少法官所负担案件的实际工作量,减缓法官办案承受的压力,使法官有充分时间关注开庭和撰写法律文书,及时、有效和妥当处理案件;另一方面通过案件管理改善法官的工作条件,通过控制诉讼的进程,以求迅速有效地处理繁琐耗时的诉讼程序,降低法院和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加速案件在法院的流动。通过让当事人广泛参与案件管理,协同审判外部领域的工作,实现审判与当事人的需求和期待的对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满足案结事了的司法目的。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忠诚 《行政与法》2005,(2):87-89,93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司法变更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只适用于行政处罚案件。为了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应当适当扩展司法变更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应当严格明确以行政行为存续力为效力范围,禁止法院直接以司法建议方式对进入诉讼的行政行为进行具体指导,在处理与行政判决的关系上,应当坚持行政判决的最终既判力。未来司法建议制度必须从文书制作、反馈机制、法律责任、信息公开等方面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7.
法院公信力是社会大众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程度.基于公信力衡量标准的多视觉思维的复杂性,要树立一种单一的衡量标准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违反法律运行的基本原理.法院公信力的衡量应当建立在以法院审判执行办案为核心的日常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上,将主观认识上的法院公信力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常态指标.在审判实践中,要抓住法院管理中能够掌控的主要措施,筛选确立关键性工作质效指标,将司法判断力、裁判说服力、司法自律力、强制执行力等通过案件审判管理过程中的相应的指标予以评价和提升.其有效途径包括以事实的查明、实体法的适用、理性的判断三位一体来提升司法判断力;以正当的司法程序来提升裁判说服力;以制度保障和舆论监督来提升司法自律力:以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来提升司法强制力.  相似文献   

18.
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审查与执行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非诉执行是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体现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是法院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非诉案件数量庞大,但由于此类案件反映的情况较为复杂,且缺乏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法院  相似文献   

19.
李鹏 《行政与法》2013,(6):88-93
近年来,法院受理的房屋拆迁类纠纷案件与日俱增,其中因不服行政裁决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比重很大。此类案件名为行政诉讼,实为解决拆迁双方的民事纠纷。目前因司法判决类型不完整,导致法院、行政机关、相对人三方皆处于不利境地,故在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诉讼案件中引入司法变更权势在必行。从国家权力配置、与国内行政处罚中司法变更权相通之处及对域外司法变更权考察的角度来看,在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诉讼案件中引入司法变更权是可行的。基于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了引入司法变更权的特有原则、具体规则及对司法变更权应有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非法行医分别在刑法和行政法中做出规定,二者概念及内涵的本质区别是行政违法与犯罪。非法行医案件中行政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应从主体和客观方面予以准确界分。为了非法行医案件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应完善案件移送与接受机制,规范案件移送中的证据转化,厘清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量化了非法行医中违法与犯罪的界限,有利于司法实践,但仍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