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关注民生的话题,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也是众望所归的民心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人民力争实现并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历史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关注民生问题是统一的,建立科学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民生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化解进程,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度。而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极大程度地冲击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步伐。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对策,是当务之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解决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解决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和公共服务等基本民生问题要统筹兼顾。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千和谐万和谐,民有疾苦难和谐。我们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  相似文献   

5.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继续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因为,民生问题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民生问题,是指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环境污染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的化解进程,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建构的深度.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极大程度地冲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是当务之急,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4):F0003-F0003
劳动保障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三大支柱,劳动保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3年以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必须通过制度和实践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来实现,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立足于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能力,扩大社会的政策参与,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公共精神氛围,才能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虽然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地位、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不变的灵魂和主线。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创新,考察和梳理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驱动全面现代化。苏州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一体化的步伐,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驱动社会民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苏州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是对后发现代化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经济的现代化是后发现代化的基石;后发国家的政府要在制度供给上起主导作用;经济现代化要与社会民生建设协调共进,协同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民生内涵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要切实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善民生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善民生是工会工作载体,工会要在积极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是求稳定、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理应是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法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简单表示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搞好民生工作与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问题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如何围绕民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动力、方法、样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围绕民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增强工作的时效性,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建设以民生警务为导向的开放型警务,是在现代开放社会环境下,贯彻落实上级公安机关指示精神、破解制约公安工作难题的必由之路。要努力打造警民共建的开放型警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放型警务,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要努力打造与经济发展同向同步的开放型警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开放、宽松、安全的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和谐导向。新闻媒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注重更新民生新闻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加大环保新闻宣传的力度,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以新思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新产业助推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使经济增长成果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时期赋予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紧密结合实际,找准政法挂帮着力点,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突出特色,着力在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改善民生、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力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系统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作若干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和谐校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