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熟社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参与是社区矫正发挥其功效的根本保障.倡导社区矫正中的志愿服务,首先在于纠正社区成员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偏差和对社区矫正的漠视;其次,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和技术规范.如是,志愿服务才能夯实社区矫正内在要求的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石,其本身的发展更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投身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法》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要求社区矫正工作由传统的以监管惩罚为中心转变为以矫正教育和社会帮扶为核心。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社区矫正工作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要以智慧化、智能化的监督管理模式为保障,树立现代化的矫正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和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从多维角度,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个别化的矫正方案和矫正项目,运用各具特色的矫正教育方法,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全方位的矫正教育,实现社区矫正对象成为守法公民并顺利融入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罪犯的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和降低行刑成本。但是,由于受我国重刑思想的影响、社区矫正制度法律的缺失以及非监禁刑罚配套措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行。因此,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行应更新刑罚理念,修改相关法律,制定《社区矫正法》,明确社区矫正主体,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机构和队伍,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和矫正,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从而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发展,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社区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内的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无需改变老年人平时的生活习惯,让老人无需离家便可安享晚年。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养老模式的成熟完善和大力推广,加大在社区养老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政策导向来保障社区街道提供更完善的养老服务,同时还应激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模式的共建。  相似文献   

5.
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在指导志愿者注册登记及活动、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大有可为。必须善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行政职能和社会力量的有效结合与良性互动。要实现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跨界合作与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社会化和项目化运作为发展方向,以机制支撑和实践载体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记录制度,逐步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努力构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老年社会服务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年志愿者服务是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也对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社区志愿者养老助老服务制度,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和社会团体参与到老年志愿者服务中,为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个案管理服务,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中面临多重问题、且无法有效使用社会资源的当事人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其目的。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发展社会资源网络及培养运用这个网络的能力,建立与社会环境及其规范的复和(和解)。它是一个通过合理使用社会资源而抑制社会服务成本的社会服务方式。在现行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引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使用社会资源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实现社区矫正目标的基本要件。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提出和实施,要求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融入到社区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社区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所产生的是综合的社会效应。无论是社区环境、社会舆论、社区资源,还是社区文化、矫正对象的家庭,都对矫正对象起着熏陶、导向、保障、示范、教化和亲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o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新疆社区矫正试行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面临区域环境特殊、矫正对象难管、人才与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社区矫正工作要在困难中谋发展,必须立足区情,以社会稳定为前提,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分类管理为手段,切实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队伍建设为保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工作任务,依法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积极性不强、参与途径不明确、专业素养不能满足矫正需求等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做好宣传,完善参与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系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肯定、支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资源、志愿者资源和服务设施体系、政策、法律法规、精神激励、舆论环境的总称。本文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不足,探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立法原则与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构成应采用"1+X"模式.在"1+X"模式下,"1"指矫正官,是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务员,主要从事社区矫正过程的刑罚执行、行政管理等工作."X"指除矫正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司法社工、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应由社会组织担任,主要从事社区矫正过程中的服务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垃圾分类对资源再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但现阶段社区垃圾分类困境仍比较突出。调查发现,N市D社区以居民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方式,逐步摸索出一套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基层经验。一方面,社区组建垃圾分类居民志愿组织,依托组织中居民间的“人情关系”互动,以“熟人”劝说的方式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另一方面,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居民通过舆论监督来制造“面子”压力,迫使未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为了“不丢面子”而参与社区垃圾分类。但从模式复制及推广的角度而言,社区经验还存在政府缺位、资金匮乏以及制度保障相对滞后等不足,由此提出应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设置社区居民自治激励资金、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国家工作人员提出的专门化要求,有助于其职业特点的规范塑造及职业保障。但全流程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之法律定位仍然模糊,司法助理员的矫正专职性很难保障;从监狱或戒毒所借调或抽调参与社区矫正的干警,稳定性尚显不足。应当给予在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助理员和监狱、戒毒所干警以社区矫正专门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定位,增加专司社区矫正工作的政法专项编制,以增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提高社区矫正官的资格准入与薪酬待遇,夯实职业稳定性,并在未来制定统一的《刑罚执行法》。  相似文献   

15.
时下,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也面临着社区安全感低、施行主体乱、适用不公平、程序不规范、经费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冷静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既是社区矫正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区矫正合法推行、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监狱会计制度不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成本进行核算,主要原因是教育改造活动被认为是非生产性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监狱只管支出。这种不核算成本的模式,不利于监狱的财务管理,也很难使监狱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监狱的教育改造效益也无法实现准确考核。实行教育改造成本核算,可为监狱制定经费支出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监狱教育改造模式多元化,罪犯教育改造成本的核算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造成本核算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志愿服务的内容较单一、缺乏服务持续性,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较成熟,更为注重精神激励。为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拓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与校外的志愿组织结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司法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监禁刑执行的主管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与领导和管理社区矫正无法律依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无执法主体资格。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是以社区矫正官为中心,广泛动员其他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既保证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以及刑事司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又解决了社区矫正地域相对分散、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北京、天津、保定三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实证调查结论,借鉴国外成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提出我国应构建政府、大学生、高校、社区、老人有机联动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并提出机制运行的三层面保障制度以及大学生长期参与为老服务的原则、内容及工作流程,保证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