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航事件其本质是劳动者行使罢工权利的表现,罢工自由之所以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是基于对宪法上财产自由或契约自由的一种制约。在我国当前法律体系中,罢工自由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所确立,借助宪法第33条中"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条款成为我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在公民行使罢工权利的过程中,国家负有消极的不干预义务和协调劳资关系的积极义务,而公民本身也受到行使主体、行使方式等界限制约。现有的集体协商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加剧罢工行为的发生,而罢工权利真正使劳动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则必须依赖于劳工结社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问题,是现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必须回答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仅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而且赋予了我国公民享有比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广泛、真实的民主和自由。在民主权利方面,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宪法还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自由权利方面,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或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同时,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宪法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  相似文献   

3.
公民罢工权属于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现行宪法并没有规定罢工权,这种状况致使罢工的发生和处理都难以规范。罢工权入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衡劳资双方权利的要求。罢工权入宪也有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矛盾,有利于我国宪法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宪法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从而划定了国家权力的行使界限,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且宪法是国家主权的真实体现。这是宪法学人对宪法触及真谛的理解。宪法内容的主体是国家和公民,因此,公民的宪法义务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张千帆教授与王世涛教授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文章从公民的宪法义务与国家的主权权威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讨论在宪法中规定公民义务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罢工的权利是公民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我国现行宪法对此未作出明确的规定.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一直较为忽视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罢工作为职工争取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的手段,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探讨罢工应否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已为实践所需.笔者认为,似应考虑在我国宪法中明确公民的罢工权利,而且目前时机也较为成熟.理由是:一、传统观念认为我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企业职工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主人,是企业的主人,罢工实质上就是罢自己的工,最终受损害的还是自己.但现在这一情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大量涌现,公有制企业已越来越多地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且股份制改造使得很多公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这些企业内罢工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内.现实生活中罢工的客观存在,使这一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不能抑制的社会问题.但一些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认为罢工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从而将其视为非法加以“弹压”,甚至粗暴地拒绝罢工中职工提出的一些合理主张,使得许多问题无法及时得  相似文献   

6.
东航返航、重庆出租罢运再一次把罢工权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将罢工权纳入宪法的呼声再一次响起。罢工权作为第二代基本人权,在我国宪法史上的起起落落和政治考虑密切相关,在政治经济环境大改变的今天是否必须将罢工权写入宪法,颇有争议。从"未列举基本权利的保护""对宪法条文解读"两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罢工权在宪法中已经隐性存在,无须再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对宪法若干规范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关于公民财产权的宪法规范财产权是公民重要权利之一,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是当今各国宪法的通例。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该条规定已显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从结构安排上看,财产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家宪法均将其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予以保护,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而我国现行宪法将其规定在第一章“总纲”之中,因而割裂了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系的完整性。这种做法实际降低了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地…  相似文献   

8.
公民基本权利是表明权利人在国家生活基本领域中所处的法律地位的权利。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确认,从立法上反映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要使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既要靠宪法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有效遏制违法行为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宪法其根本法的特征、民主制度的构架,落脚点都是为保障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政治内容来说,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从阶级实质来看,宪法无非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然而,我们再深究一下这些基本问题,就会发现:无论是宪法规定其本身为根本法,还是确立民主制度,抑或反映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其落脚点都是为保障权利。 我们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是从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以及实施监督等方面与普通法律不同而言的。而为什么要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又规定制宪的特别要求和严格的修宪程序,就是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表明了权力的源泉,规定了组织政府的基本原则等。在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重大的经济方针与原则。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问题。而设立国家机构是为实现一定的国  相似文献   

10.
地方民主与公民参政的法定化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但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立法比较滞后;现实生活中,公民行使民主权特别是直接民主权缺乏法律保障,参政形式比较单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丰富民主形式”的要求,应研究实行地方民主,特别是直接民主的有益形式,建立健全地方民主和公民参政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现有法律政策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1 .《宪法》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1 )我国宪法第 33条第 1款、第 2款明确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要是中国公民 ,就应当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 ,因此农民工应当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和群体平等的宪法地位。宪法第 33条第 3款规定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基本人权原则的宪法确认 ,为保护农民工个体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根本法依据。宪法第 1 3条关于公民私有财产的保障条款 ,为农民工收入的取得与保护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公民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人通过劳动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享有占有、使用、处分财产的权利。宪法上规定的财产权通常是指公法和私法上有财产价值的所有权利,宪法规定的财产权不同于民法意义的财产权,二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的权利体系。私有制产生后,财富与个人之间有了固定的归属关系,并变为法律上的财产权。自从产生宪法以后,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公民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地位,以后又发展为同时规定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一定限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奉行的是公益无限与国家全能的观念,对私有财产保护不足而限制有加。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和宪政制度的发展,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得以逐步提高。在保护与限制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是公民财产权宪法地位的最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一国公民,不论其属于什么身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尤其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任何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存在可以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而对于党章而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在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毫无疑问,这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洋溢表达与热情拥护,也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肯定。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是任何一个法治国家的一项终极义务之所在,法治就意味着国家极力保障公民权利。然而,众所周知,权利的行使是有其界限的。因此,各国宪法在规定人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又对公民基本权利行使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就其宪法限制公民之基本权利而言,法律保留原则对于保障基本权利显得尤为重要,事物之内在本质在限制基本权利方面的考量也不容忽视,比例原则作为对限制的限制的审查标准对基本权利之保障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5.
宪法与刑事诉讼法都涉及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问题,因而刑事诉讼与宪法的关系相当紧密。其中基于宪法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刑事诉讼基本制度和原则都可以在宪法规范中找到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为刑事诉讼制度提供了最高效力的法律支撑,宪法是刑事诉讼制度运行的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宪法所提供的支撑还不充足,有继续加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的几十年间,国内外法学界对其基本理论问题仍各持己见。我国《宪法》中也并没有给予"环境权"的一席之地,只是在一些条款隐含"环境权"的内容。从当前各国有关环境权的司法实践来看,除少数几个国家在司法实践中承认环境权外,我国和大多数国家法院对环境权均持否定态度,综合性环境法和单行环境法并未直接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而仅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的环境义务,这与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理相左。故以传统民法的侵权责任理论为依据对侵害公民环境权的案件进行裁判,势必会影响对受害人的保护。我国宪法如不对公民环境权明确确认,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将无法解决。本文对公民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作简要分析,得出我国应对公民环境权给予宪法层面的法律保障及其宪法上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7.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在政治、社会、经济等一切领域内,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中,宪法中规定的公平原则应被重视并作  相似文献   

18.
"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和"治安权"理论为国家限制公民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这种正当性最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公民财产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作为一项侵益行为,国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方式在合理的限度内限制公民财产权。北京市在APEC会议期间要求企业停工限产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对公民财产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构成了应付补偿的征收行为。为了实现国家管制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我国需要完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制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探索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人身自由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其他一切自由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宪法和普通法律都有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规定.但是,我国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还有不足.为了改变现状,我国应从宪法性条文、宪法的实施效力、法官和法院独立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和“治安权”理论为国家限制公民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这种正当性最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公民财产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作为一项侵益行为,国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方式在合理的限度内限制公民财产权。北京市在APEC会议期间要求企业停工限产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对公民财产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构成了应付补偿的征收行为。为了实现国家管制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我国需要完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制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探索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