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格证据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除品格证据存在价值与事实的理由,由于品格证据立基于现代心理学的人格一行为理论,事实理由往往被忽视,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秉持的人格的建构性解构了这一理论.品格证据应该以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以向善的建构作为品格证据规则的建构理念,以品格原则上无相关性、但行为人的好品格具有相关性而坏品格不具有相关性作为建构原则.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应该慎重对待当前品格证据运用的扩张之势.  相似文献   

2.
2月13日,本刊顾问王选院士逝世,一颗巨星陨落,整个科技界乃至全国为之举哀.这不仅因为他作为一个杰出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还因为其虚怀若谷、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崇高人格,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追思王选院士的业绩,弘扬其真正体现知识分子本色的品格,从中汲取自强不息、自主创新、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精神力量,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一生三次出仕,两度退隐,最后,于陕西赈灾时以身殉职。纵观其诗文和散曲创作,可见其美好的人格风范。在思想上,张养浩吸取了传统儒学和新儒家思想的精华,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完善;在瘴气窒人的官场氛围中,他独持操守,关心民间疾苦,约己奉公,赢得了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爱好自然,歌咏自然,他的退隐,有别于一般人的“避世”与“逃世”,而是追求品格上的完美。张养浩的人格境界,既属于当时的社会,又包含着个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公元762年,一代诗仙李白辞世。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即传世的文章和1050首诗。当我面对这笔遗产进行归纳和厘别时,在无意间有了一个新发现:诗人其实还有一笔人格遗产,恰到好处地被显现出来了。在这笔对家人和亲情亏欠的人格遗产中,站立着一种牺牲品格。这笔人格遗产带有社会硬通属性,它不光荣,  相似文献   

5.
人格(personality)一词在当代是被不同学科使用的概念,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当然也包括法学。不同学科中关于人格的含义,其界定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基本上又都是相通的。在社会学意义上,人格是指“人之特质与品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格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品格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刑事审判中基本的证据规则之一。根据英美普通法与制定法的相关规定,关于被告人品格的证据,除了符合例外的情形,原则上不得用以证明他在特定场合的行为与其品格特征具有一致性。大陆法系国家则比较关注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证明价值。比如法国作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在刑事程序中对被告人进行的人格调查,包括了其品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两大法系国家对待这类证据的不同态度与不同观念的存在有其内在原因。两大法系品格证据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品格证据运用规则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极具历史法学品格的范畴。本文从人格一词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展示了该词的发展逻辑与立法表现,用简论的方式讨论了几个重要问题,以期表现其技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金光鸿 《中国律师》2006,(12):54-55
律师的品格是指一个律师在执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气质、品德、人格等等。一个律师独特的个性魅力和高尚的品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个律师所独有的,是不能为其他同行所模仿或取代的,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美德和智慧的外在表现,它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它能够自然而然产生感召力和亲和力。因此,一个律师在其执业生涯中,不能仅仅将开拓案源和挣律师费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还必须将足够多的时间放在个人的品格修养上。  相似文献   

9.
颠梅审树     
相传广东有个县令,由于他问案多似儿戏,却断明了许多疑难案件,人们称他有神明之目,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颠梅". 颠梅在某县任县令时,遇到这样一宗盗窃案.一天,某甲从海外归来,身边带有不少钱,匆忙赶路,直至太阳西下还未到乡里.他害怕天黑之后途遭抢劫,就在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坑,环顾四周无人,就把钱全部理了,空手继续赶路.  相似文献   

10.
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反对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由本能驱力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转而强调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际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他从人际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人格含义、人格动态过程、人格结构、人格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各阶段。他认为个体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不良人际关系造成的。他将精神病院视为人格成长的学校,将精神病学家视为人际关系的专家,将心理治疗视为教育。沙利文开创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社会文化方向,也对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他的中国学生对中国早期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谦最爱各种小动物,2013年,他出过一本《玩儿》,记录了自己多年来养猫、粘鸟儿、养鸽子、摸鱼、遛狗、熬鹰、驯马的各种心得体会.而今,他出了这本《于谦:人间可爱》,集结十几种萌趣小动物,精选25段趣味盎然的坊间旧事.他又用一个新奇的视角,开启了对人间的独特思考,聊聊笑笑,皆是处世良方,在内卷时代,让人感觉平静快乐.  相似文献   

12.
现时法学学术期刊的范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辟言路的作用 所有学术刊物都必须具备一个根本的特征--独立的学术人格.不具备独立学术人格的刊物,不能说是真正的学术刊物.学术刊物这种独立人格,来自并形成于所有具有独立学术人格的作者和参与者.所以,维护和再现所有作者或参与者的独立学术人格,就成为学术刊物独立存在、张扬个性的根本所在.其最重要途径,就是提供言路.换句话说,学术期刊存在的实质表征及社会价值,它的生命之源就在于开言路.所以,有思想观点、有学术立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文章应该优先予以考虑,尽管有些文稿可能还不太成熟.相反,具有明显非法律政策的政策诠释文章,应当有限采用,因为它们并不一定是学术性刊物的工作.总之,如果说学术的生命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学术刊物的生命价值就在于给所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提供言路.当然,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为作者、言者、读者乃至社会提供言路,取决于每个办刊人的对于言路宽窄、曲直、长短的把握,它实际上直接反映着办刊人的思想境界、学术水准、技术特征甚至学术倾向.所以,办刊人的人生哲学或生存之道,其思想倾向、学术追求及各方面素质等等,往往直接决定着一个刊物的生存之道、思想倾向、刊物特色甚至刊物质量.正因如此,要想办好一个刊物,要想广开言路,办刊人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想和学术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存之道和相对中立的学术立场.可以说,在大多数场合下,办刊人必须是一个具备独立品格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微山湖老刘     
元號 《检察风云》2006,(22):76-77
老刘,微山湖船工,属山野村夫,但他给观莲之人谈陈老莲,听者于心有戚戚焉,而且从中悟出许多道理。船工看莲,画家看莲,对花的理解不一样。看微山湖之莲,观陈老莲之画,赏张大千之荷,品陶渊明之心。人生乐事,此已足矣。  相似文献   

14.
取保候审是我国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与外国的保释在一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外国的保释在适用上与品格证据紧密相连,但取保候审与品格证据的关系在我国体现得却很疏远.在取保候审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以品格证据为视角来看取保候审,可以借鉴外国保释与品格证据的关系,在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具结取保的引进、被取保候审人的附加义务、保证人的诚信品格、取保候审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品格证据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创伤一般指由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荣格发展了一个从心理分离到形成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荣格最初认为人格是分离的,后来他发现心理创伤是有情结的,它只是许多心理情结中的一种,而情结不仅有分离性,它也有聚合性.弗洛伊德强调人格是纵向分离,而荣格则强调人格是横向分离,横向分离形成情结.  相似文献   

16.
祸起店主 1995年5月13日,泸溪县合水镇塘冲林聋哑青年梅有喜和两个亲友帮其在横坡村迷水坪村小组的姐夫张显光插田。收工后,张星光给了他3发雷管,带给他父亲炸岩坎修田垒坝。 晚上10点钟.梅有喜独自回去。离家还有十来里路呢!他人虽聋哑,但生得五大三粗,是个劳动的好坯子。对父母很教道,对人很随  相似文献   

17.
张光博先生的悲情在于其在法学上欲救败继绝而不能,欲续往圣却无法使其适应人群需要,且过深地陷入主义之争而较少探讨具体法律问题。张先生是当今一个重要法学流派学理上的奠基人,他以特殊形式促进了中国法学的发展,但其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的局限性也影响到当今中国的法学。张先生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精神遗产,是他在学术上的独立精神,以及有所不为、有所坚持、不跟风、不盲从的品格。今天祭奠张先生,为的是发掘和激发潜藏在中国学者灵魂深处的独立精神,包括提倡独立的个性,坚守独立的人格,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8.
人都是有创造能力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创造品格的构成要素,之后对创造品格的特性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怎样培养创造品格。  相似文献   

19.
“拟人”是咏梅最基本的描写手法。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咏梅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用作比拟的形象也与时推移,有所变化。首先是一般的“美人”,进而是“冷美人”、“瘦美人”、“神女仙姝”等特品美人,最后则发展到“节士”、“高人”。与正面的形似刻划相比,拟人化描写遗貌取神,有利于精神品格的象征。拟象的变化则体现了梅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梅花神韵格调的不断提高。咏梅拟象的生成、嬗变和发展可以说是审“梅”认识史的一个缩影。“高士”拟喻是揭示梅花格韵最简明也是最崇高的方式,它的形成与流行标志着梅花作为士大夫道德人格象征的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20.
寂寞的梅     
老胡是我们单位的纪检组长,喜欢养花,尤喜种梅,更爱梅,对梅可说是一往情深.十年前,也是通过老胡,我才有机会仔细地、全方位地认识了梅.她那奇倔的枝干、活泼的花儿、幽幽的清香,加上那一派傲然挺立的风韵,整个儿地震撼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