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界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涵和临机决策的内涵,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临机决策的概念,在与应急决策、紧急决策、危机决策及风险决策做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临机决策的实质是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性质及决策环境结构生成启发式策略而实现高度生态理性,这正是成功处戥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突发事件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前所未遇、猝不及防或防而无效的,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危及社会秩序,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现代应急管理中,迫切需要了解这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对于出现什么样的事件状态、出现这些状态的可能性、这些状态造成的危害程度等进行科学认知,构建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动态群决策"情景—权变"管理范式,提高应急决策的生态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21,(1):59-67
基于社会形态特征的学理性分析以及常态和应急态下的治理行为特性比较研究发现,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是实现跨阶段协同的重要基点,需要围绕多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协同规则、协同行动、监测评估等过程要素进行系统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要素多环节多情景的协同治理结构;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组织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健全机制为抓手加快制度性协同创新;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为协同治理赋能;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下大决心把多个部门、机构的应急管理职能整合到一起,组建应急管理部,开启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新时代。现代应急管理最大的特征是整合性,即需要具备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实现应急治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同。首先,要求在各层级上要权责清晰,实现上与下的纵向协同,特别是要与基层打通。  相似文献   

5.
应急管理中涉及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多样、形态各异、体量巨大,难以形成一致的组织,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信息组织框架来补齐应急管理信息化的短板。建立数字应急网罩的整体思路在应急管理部的具体部署下,结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实际工作情况,以"大防范、大监测、大救援、大决策"等四大体系构建为背景,以全域覆盖天地一体,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为基本目标,充分运用北斗时空网格码技术,构建"一码统管""一图知全局""一平台通全域"的数字应急网罩大生态,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21,(5):122-127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应急管理五年规划在结构、过程与功能设定上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战略性等属性,在与基层应急管理情境的应急性、权变性和实操性需求嵌合过程中,产生了非常规工作的常规化管理、前瞻性设计的变通性执行以及统筹性功能的专顾化运作等内生性矛盾。这既是一般"工具"嵌入具体"情境"的操作性挑战,也是长期存在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难题的显性化体现。在廓清内生性矛盾基础上,还需在常态与非常态应急管理的区分和衔接、内外部"双协同"关系的理顺和强化、"刚性驱动与弹性调适相济"等思路上探寻可能的破解路径,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五年规划的"工具之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奋生  陈俊明 《学理论》2009,(26):26-28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包括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因素、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失和法制建设薄弱,缺乏足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保障等问题。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建立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以及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应急资金管理及其可借鉴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应急资金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美国的应急资金管理有以下突出方面及特点:应急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应急资金使用决策的法治化,应急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应急资金监督的全方位.我国可借鉴美国应急资金管理的积极之处,这包括:扩大应急资金来源渠道,应急资金使用决策尽可能法治化,畅通应急资金下拨的渠道,加大应急资金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提升基层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搭建广泛协同的治理平台、形成即时共享的互动关系、遵循集中统一的领导模式,以社区为核心,建构社区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居民以及社区之间的多元协同网络治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决策网络、服务网络的顺序,将多元主体连接起来,依据信息网络双向互联、决策网络自上而下、服务网络两两互连末端指向的动力机制与网络间的结构关系,最终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的建构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的治理优势,回应了我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与责任下放、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及资源与服务下沉的总体趋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法国应急管理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应急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政部、军队及消防机构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注重保障公民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救援理念;坚持"属地为主"的应急原则;强化以消防队伍为依托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区域性应急联动机制,促进应急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强对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注重对志愿者及社会力量的引导和管理;修改和完善预案体系,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加大对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对技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较短时间阶段性成功防控新冠疫情,源于新型举国体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上的应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对我国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由国家意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及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构成,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等特征。新型举国体制在防控新冠疫情上的制度优势具体表现在快速正确的应急领导、专业应急队伍、市场经济提供的应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省际"互助、基层动员与社区治理、军地协同、国内外应急支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邱实 《公共管理学报》2023,(2):151-163+176
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优化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是从结构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应急管理协同机制进行探讨。但从我国应急协同的实践角度来看,一直缺乏一个能够有效链接“结构”与“程序”的理论“抓手”作为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政府体系的现实结构,由“条块”特征而生成的纵横复合的政府职责体系可以作为分析应急管理困点生成及优化进路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南京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深入调研,从职责失序、职责间隔、职责沉降与转移等几方面归纳出应急管理协同的能力弱化、条件不足和资源不平衡等困点,并从政府职责视角阐析其生成原因。基于理论框架和调研结论,并结合政府职责在应急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从优化职责载体、职责规范、职责条件、职责效能、职责保障五个方面分别提出重构协同机构体系、推进协同制度规范、实行协同转换机制、建构协同评估体系和完善协同资源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优化进路。  相似文献   

13.
跨部门协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整体性政府"为目标,解决政府执法碎片化的有效方式。对于基层违建治理而言,执法资源有限、各执法部门协同不畅、特定时期基层执政者对于法治的选择偏差、政府部门自身违建众多是多年治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而克服这些原因的最高效方式就是集中整治。集中整治是基层完成治理目标的重要方式,是纠正政府违法的重要手段,是集中治理资源冲破执法阻力的重要推力。济南市2017年以来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违拆临",本次行动中各部门协调行动,综合施策,为常规治理奠定了基础性制度环境。而要建设跨部门协同的长效机制还需从立法建立跨部门协同制度、建立决策协同机制实现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建立跨部门利益协同机制、建立行政执行的联动机制、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制定多部门公共管理事项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共价值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新发展,是认识和解决棘手情境中的公共管理问题的新路径。在疫情防控等危机管理中,要在公共价值创造的不同维度同时行动,在社会价值建构的基础上发挥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的整合性功能。在疫情防控中,围绕公共价值创造,政府应该及时公布信息,因势利导;拿起科学的武器,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提升管理效率,协同治理;做好前瞻性决策;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强问责等。  相似文献   

15.
应急物资储备在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构建政企协同的应急物资储备是提升应急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但政府与企业主体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情况下何以达成合作、实现共赢是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社会资本视域,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关系等三大社会资本要素分别构成政企协同应急物资储备的心理基础、制度基础以及组织基础。针对社会资本不足对政企协同应急物资储备造成的阻碍,需要通过全面发展政府与企业的信任体系、科学设计应急物资规范管理体系、构建协调社会网络关系等路径措施培育社会资本,同时也需要警惕、打破固化的社会资本。落实到政企协同应急物资储备的实践中,应结合应急管理周期理论,构建包括“企业入库—储备方案—资源调度—平台优化”为关键环节的政企协同应急物资储备平台。  相似文献   

16.
闫建  高华丽 《理论探索》2020,(5):107-115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作为联系"互联网+政务服务"顶层设计与落实工作的桥梁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地方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应然性表现为:以人为本与协同创新的理念导向,体制完善与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服务升级与体验优化的成果评价。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数据基础层面存在数字孤岛困境,平台应用层面存在管理低效问题,信息决策层面支撑力度不足,整体建设过程协同创新动力缺失。为此,可通过以下四个策略推动地方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促进共建共享的数据互通,强化平台应用的规范管理,提升信息支撑决策的应用深度,促进治理视角下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郭雪松  朱正威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50-60,124,125
跨域性特征对现代社会危机治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世界范围内应急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特点,对现代跨域危机内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进而提出了跨域危机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当前中国跨域危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着重从信息、资源维度对其整体性治理问题进行阐释,认为不同组织在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产生跨域危机治理"碎片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必须结合中国应急管理实际,以组织间网络视角从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对"碎片化"环节成因进行分析。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的关键在于其治理网络中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部门隶属不同、管理层级复杂、多头指挥而产生的协调困难是"中国式碎片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本文构建了跨域危机治理网络分析模型,并对"碎片化"环节识别、整理以及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是推进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变革的关键基石。以“大数据赋能”为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变革的起点,分别从理念转变、知识驱动、需求牵引等三个维度透析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机制运作逻辑和目标逻辑。从大数据与应急管理互嵌视角出发,归结出“平台共建+精准应对”型、“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型和“技术集成+智慧处突”型等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变革中的类型,有利于明晰未来变革的向度。基于大数据赋能,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变革的未来向度在于注重平台建构与应用、数据获取与更新、数据匡正与使用、信息呈递与交汇等,以实现应急管理方式系统化、应急过程精细动态化、应急行为标准规范化和应急主体多元协同化,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出跨部门、跨区域的特点,由单一部门或地方政府来应对如此复杂的突发事件显然非常困难,因此应当破除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治理理念,采取区域协同合作行为,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相互的资源,共同抵御灾难。我国应急管理政府间合作主要集中在省级政府,因此建立健全省级政府应急管理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研究我国的《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应急管理合作协议》与美国的《州际应急管理互助协议》(EMAC)在体制、法制和机制三个方面的差异,发现我国省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行政合作协议存在缺乏独立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缺乏法律保障和法律权威、跨区域应急预案体系与灾后补偿机制亟需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要借鉴 EMAC 的先进经验,结合现实国情完善我国省级政府间应急管理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
近些年互联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人们逐渐习惯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意见与建议。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可以拓宽信息来源、扩大参与主体、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决策认同度,但也存在民意代表性不足、民意表达具有随意性和非理性、网络具有"协同过滤性"、信息权分配不均等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民意,让其服务于公共决策,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健全网络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参与主体;引导网络舆论方向,规范网络议政环境;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完善民意调查机制,提升舆情把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