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心态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21世纪,中国能否真正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代青年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等心态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公安院校的青年心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当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所谓“青年心态”是指青年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人格和精神的特征;二是青年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而“人文精神”就是构筑青年对于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文化新人类”。大学校园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又是他们心理成长的摇篮。部分大学生由于人格异常而导致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这一“文化新人类”的健康人格,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原始儒家将道德实践与圣王之“文”紧扣在一起,使“道德文章”成为圣贤气象和君子人格的代名词.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沿着文统、道统和政统等三条线索,最终拓展出儒家道德诗学的理论内核:回归和突出创作主体在文艺活动中的人格诉求和实践品格,实现德言一致和文行相契,显现宋人那种优柔和崇高兼备的文化心灵;以践道体仁的方式树立道德文章的岸然姿态,负起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无限责任,让践履精神获得美学呈现.这是易受误解,却仍然可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红 《青年论坛》2004,(4):23-2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青年特点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青年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青年文化与青年现代人格形成的关系问题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文化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值得关注在"文化工业"现象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可能导致青年现代人格的异化问题,青年文化的主流属性,精英属性,大众属性等亚文化特点影响着青年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数字音乐是年轻人娱乐休闲、文化消费和媒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短音乐唱作+社交”的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代青年参与数字音乐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网络田野研究,认为视听传播促进了青年音乐消费方式的升级,“泛创作”的参与式体验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消费诉求和审美趣味,技术赋能的音乐传播范式是青年短音乐创作的内容生产逻辑。短音乐唱作文化反映了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审美调动机制进入青年的日常生活空间,青年应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提高审美自觉,使短音乐唱作成为主流视听文化传播的优质来源。  相似文献   

9.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朱舜水带着明亡的遗恨东渡日本,开始他后半生的讲学生涯,在清政权的统治范围之外,以保持言说的自由和民族的精神。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和高尚严峻的人格曾一度感化日本知识界,激励并影响着后世进步青年从事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爱国活动。他孤忠大节的人格正是明清之际“天崩地解”时期下士大夫儒学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青年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青年文化建设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不断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为发展和繁…  相似文献   

12.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4.
涂可国先生对儒家文化二重性的判断过于宏观和直接,对儒家文化"基干"与当代先进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分野须作具体剖析.其突出表现在儒家"民本"思想和当代民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王道与当代法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修齐治平"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儒教资本主义”说驳议启良日本受中国文化之影响,这是事实。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受儒家伦理的某些启示。也是事实。正由于上述两个事实。所以学者大多认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文化支撑为儒家思想,并将其现代化的模式称作“儒教资本主义”。尤其是最近几年,此类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提出的人格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极大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内容。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挖掘先秦儒家理想化人格的塑造思路,为培养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人格提供参考,进而提升全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向孔老夫子学会“做人”臧乐源(山东大学教授)儒家文化早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作为当代青年,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审视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更要看到其辉煌,承继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儒家文...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王朔的“媚俗”与“反智”王东成几年来,王朔在以出色的才华继续潇洒地“玩”小说的同时,涉足传播效率最高的现代影视,连续“玩”出《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等几部电视剧。这几部电视剧,无论是形式(室内剧)还是长度(多达几十集),在国内都属首创,并且皆由最具权威、收视率最高的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内首播或重播,获得了极高的大众传播效益。从而,本已令人关注的王朔更加引人瞩目,原本十分燥热的“王朔现象”更加红火。一时间,王朔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几部电视剧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街淡巷议的热门话题。人们以各自的眼光、标准品评它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王朔的电视剧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现象,而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关注它们,品评它们,大概并不是因为它们在艺术上有怎样的发现与突破,有多大的价值与魅力,而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某种有人很是喜欢,有人颇为厌恶,有人亦喜亦忧的社会心理、文化精神;体现了某种有人热烈赞扬,有人坚决否定,有人难于全取全舍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爱你没商量”,但王朔有商量,王朔的电视剧所反映和体现的社会心理、文化精神及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大有商量。商量它们,有益于当代中国人尽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