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2.
快餐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存在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民众素养都将息息相关曾几何时,占据着中国文化主流地位的高雅文化日渐衰微,以诗人、戏剧家、歌唱家桂冠为荣的艺术家退避三舍,而"地摊文学"、网络文化等快餐文化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中国。  相似文献   

3.
刘扬 《统一论坛》2009,(6):43-44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渊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人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这里试图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悖论以及西方自由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演进历程,并且进一步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照,比较分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流变,以此为我们今天的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的安全。鉴于意识形态乃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均需要维护其意识形态的安全,进而维护其文化安全。清王朝统治阶级深悉个中的奥秘,因此竭力维护其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文化安全,以巩固王朝的政权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强化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一方面把正统儒学与程朱理学拾高到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且把它作为对百姓进行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和近代中国,武汉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宋明时期形成了“九省通衢”的兴盛。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的中心地位是当之无愧的。19世纪的武汉,在文教、军事、外贸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当时政府自上而下的发动、集中投资、地理优势、西方列强重点投资以及张之洞坚韧不拔的行政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2):14-16
在辉煌璀璨、蔚为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和核心位置的当属儒家文化。自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算起,儒家文化已绵延发展达2500余年:儒家文化以其深湛厚重的思想内涵和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始终占据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文化特质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非政治化的,其服务目标不应是单一的政治,而应是整个社会。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又造成了传统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长期的、单一的政治化形态。在当代,儒学必须坚持去政治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巩固其自身的发展,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李立 《统一论坛》2013,(6):88-91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江湖社会腐蚀社会风气的淳厚,妨碍生产与生活的正常秩序,危害社会的安宁。江湖文化是一种同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非主流文化。江湖社会和文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一种负面影响,激活犯罪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净化江湖文化,清除江湖社会种种罪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近代化进程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邵桂 《求索》2007,(5):209-211
中国社会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进程,决定了外来文化传播的必然性,并凸显了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一是循序渐进的规律,外来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或政治文化,再到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进程;二是优胜劣汰的规律,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又是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进程;三是民族化的规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从中体西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充分显示了文化传播的民族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金清 《政协天地》2012,(12):28-3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古有孔子,近古有朱熹,此二者,皆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发出万丈光芒,构筑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主流汉儒文化。在儒学史上,汉后有无数先儒、先贤,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的唯有朱熹。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国家主流文化和通俗的民间文化既存在着相生相长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甚至对抗的另一面。与国家主流文化相比,建立在人身依附基础上的社会等级中的被支配等级的通俗的民间文化无疑具有较多的活泼性、随意性和即兴性,而较少刻板和规矩。由于通俗的民间文化传达的是广大民众对生活真切的感受、理解和向往,一种真实的欢乐和痛苦、希望和忧虑,因而国家主流文化常常从通俗的民间文化中吸取养料,以便达到更新和变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的中国,时时刻刻处于中西交汇、新旧冲突之中,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图景浓缩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时空之中,对百年来的社会思想造成颠覆性猛烈冲击,持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通过物质文化把古代科技传到西方,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近代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宋晓敏 《前沿》2009,(1):56-59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本文从自由主义的产生起源以及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联系等角度,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下产生的悖论和启示.以及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总结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理论意义与今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