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宪权 《法学》2013,(5):61-68
反思"张氏叔侄强奸致死案",克减冤假错案应当严格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是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所要求的司法机关应坚守司法独立、坚持法律至上等内容,是克减冤假错案的重要保证。司法机关主动纠错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减冤假错案。其二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靠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取得的证据定案,极易造就冤假错案。欲要杜绝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就应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获得的证据一并予以排除。其三是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轻"实际上创建了一个让司法人员心理平衡并得以自我安慰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司法人员给被告人日后翻案留下"余地"的同时,也很容易使自己失去了后顾之忧,冤假错案的产生也就成为可能。故而克减冤假错案,还应彻底摒弃"疑罪从轻"这一冤案错案迭出的祸根,坚决遵循疑罪从无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出现了几例轰动全国的冤假错案,例如"赵作海错案"、"叔侄强奸错案"案等等,每一例错案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为此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要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认真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是杜绝冤假错案发生的根本,只有借前车之鉴,才能巩固根本,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公平正义。本文将以检察机关为视角论述此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各种冤假错案不断刺激公众的神经,从云南杜培武案,到河南赵作海案、李怀亮案以及浙江张高平、张辉叔侄案,无不激起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同时也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撰文强调"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他们在关注个案的同时,还对冤假错案成因、司法制度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成绩斐然,但多以综合性为视角,较少从检察环节即检察官的角度考虑如何避免冤假错案,而围绕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根源即刑法理念的偏见与检察官定位有误进行专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期国内出现的几起冤假错案,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防范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对于追求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的冤假错案,不要过于苛求"命案必破"。"口号"作为一种思想表现形式,成就了历史又影响了历史。秦末之时,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  相似文献   

5.
常锋 《人民检察》2013,(19):55-57
冤假错案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日渐迫切,对冤假错案的关注也日益密切。近期,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日前,由检察日报社和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日报理论部和方圆律政杂志协办的"刑事案件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构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从司法理念、工作机制和业务重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梓臣 《中国审判》2013,(11):65-67
<正>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如何确保《意见》落实到执法司法每一个环节,如何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如何理解"办案质量":"冤假错案"的标准需要细化和区分"冤假错案"的叫法,是一种习惯用法。但由于语词本身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我们很难区分"冤"、"假"、"错"的  相似文献   

7.
王国宏 《人民检察》2013,(18):56-58
从近年来发现并纠正的多起冤假错案的情况来看,导致这些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深受"疑罪从轻"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办理了这些案件。因此,要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有效地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从思想上对"疑罪从轻"观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算。  相似文献   

8.
坚决防止冤假错案,是检察工作不能突破的法律底线,也是检察机关必须认真履行的重大责任。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决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各项要求,着力在树立正确执法理念上下功夫,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守防止冤假错案法律底线。冤假错案不仅严重伤害当事人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冤假错案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执法思想、执法理念存在偏差。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冤假错  相似文献   

9.
"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以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而终,又是一起冤假错案。冤案的形成是由于侦查人员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侦查观念和落后的侦查意识,刑讯逼供等非法侦查手段的采用,给当事人造成基本人权的严重伤害。因此公安机关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时应该转变侦查观念,采用科学的侦查手段和新的证据规则,完善监督机制。另外,防止冤案经久不解决,解决重审申请难的问题,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湖北杀妻案暴露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一系列致命弱点。最近所曝光的湖北“杀妻”错案使冤假错案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历了源源不断、惊心触目的冤假错案以后,人们不禁要问:冤假错案是否能够避免?什么样的冤假错案可以原谅?什么样的冤假错案不可以原谅?冤假错案到底是人本身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由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所限,完全避免冤假错案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制度多么完善、无论其侦查手段多么完备恐怕都不敢说自己没有冤假错案,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侦查手段还不是很完备的国家出现…  相似文献   

11.
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冤假错案一方面让真凶逍遥法外,可能会因此造成新的、更多、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使无辜者无端遭受刑罚和痛苦,受害者可能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影响社会稳定,严重损害法律的威严。文章以刑事冤假错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入手,对冤家错案的平反进行经济学上的评价,通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方法,提出避免冤假错案形成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13,(9):6-7
<正>业界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近日,针对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出台了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要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意见对办案程序作出细节规范,强调不能因舆论炒作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裁判和决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绩效考评制度,不能  相似文献   

13.
民意的影响是冤假错案产生的诱因之一。不理性的民意极易虚构出貌似合理的"案件事实"并以此给司法机关施压。基于民意的压力,司法机关往往更多注重有罪证据,忽视无罪证据。命案必破、限期破案、疑罪从轻等刑事政策、司法理念,都是对民意诉求的顺应,也是促成冤假错案的诱因。民意对影响性冤假错案的纠错有积极意义,但仍应回归法治轨道。样本案件中,民意推进了冤假错案纠错程序的启动、纠错的及时,但没有制度化。民众对司法活动的认知不够理性,对错案追责的民意表达亦非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我国有必要培育理性的民意,形成民意与刑事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沈德咏在文章中称,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5月7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5.
李敏 《中国审判》2013,(8):68-71,5
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但和司法的程序、机制和体制有关,还和司法人员的心理、理念和司法行为习惯等颇有关联。只有深入了解了冤假错案发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最大限度内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杨临萍 《中国审判》2014,(10):36-39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的冤假错案、重大无罪处理案件(以下统称冤错案件)以及后续刑事赔偿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多次强调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改进司法工作,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更加重视和全面加强国家赔偿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司法界不能不对司法体系的运作进行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制度环节的错漏使得此类人伦悲剧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样赔偿制度抚慰受害者创伤,避免“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生活》2013,(24):47-47
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李怀亮案、福清纪委爆炸案等冤假错案陆续被一些地方法院予以纠正。为了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时评     
《中国律师》2013,(6):90-90
宁可错放不可错判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发表题为《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的文章。称防范冤假错案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冤假错案的发生大多与刑讯逼供获得证据有关。遇到命案,上级责令限期破案,办案人员立功心切,一些受害人家属也会向公安部门施压。为了尽快破案,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披露的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等几起冤假错案,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要求加强对立案和侦查活动特别是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监督的呼声。本文拟从侦查监督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发生冤假错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侦查监督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能,把好防止冤假错案的第一关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20.
编辑提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人民司法的工作目标。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本期特别策划重点围绕着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邀请专家学者、资深法官展开研究。几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防范刑事冤错案件的体制机制问题,既有理论界对改革诉讼制度、落实证据规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