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诚信美德的民族,有着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开始疏远诚信,甚至出现了“诚信危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信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诚信”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行,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是指“内诚于心”,“信”是指“外信于人”,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应当说,“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又是一个实践课题。近年来,江苏省公安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警和以德治警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严格执…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不过,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最先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在《说文》中,许慎把“信”归入“人部”,因为在许慎看来,“人,天地之性最贵  相似文献   

4.
王福明 《春秋》2013,(1):41-42
程颐云:“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互通相连。“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经商之魂,商家只有以诚待客。方能赢得顾客盈门。早期以荣成人为主流的北京烤鸭业近200年的兴衰发展史。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既相通又有所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了某些带有时代烙印的特点 ,诚信适用范围是熟人社会、诚信关系大多具有单向的义务性、诚信作用的主要领域是政治、诚信的践履主要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履行诺言具有超越功利的道义性、诚信地位具有神圣性。这些特点为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感悟诚信     
诚信义解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在他看来,信、诚本为一义。考究“信”字的结构,是“人与言”相合,所以,“人言为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将诚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述的。 “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礼记·中庸》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梁宇广 《当代广西》2010,(21):52-52
今年,武鸣县创新模式,在广西率先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为全县农村“诚信计生”家庭夫妻代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费,以“诚”立信为民,以“奖”温暖人心,倾力打造“诚信计生”,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诚,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含有诚挚、诚心、诚朴、诚恳、诚实等等。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实无妄、诚信不欺的意思。信,也表示诚实不欺的意思。这正如程颐所说:“诚则信矣,信者诚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信就是诚,诚信要求一个  相似文献   

9.
吕立志 《群众》2014,(5):67-68
<正>当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和复杂性空前提高。在复杂的社会竞争条件下,诚信作为社会资本要素具有了很强的"资本"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要素。一、诚信与社会资本的兴起《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一般说来,"诚"表现为诚挚、诚恳、真诚等的内省自觉,故古人有"诚者自成也"的说法;"信"表现为重言诺、守信用、讲信义等的行为自觉。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诚实守信,要求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的词汇中,诚信一词包含诚和信两层意思,诚是诚实,即老老实实的态度;而信是指信誉、可信和相信等,也就是信而有据的东西.从二者关系来看,诚与信是因果关系,只有诚实的态度,才能做出可信的研究成果;反过来说,凡是可信的东西,也一定是真实的.因此,树立诚信态度,乃是做学问首要的前提条件,它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信”字是“人”从“言”,所言成真就是“诚”。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许多政策都将按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办事,政府的行政干预将减少,这就使信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同时又是信用经济,良好的诚信关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商无信不赢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前人总结出许许多多诚信的格言。如“人之所助者,信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巧诈不如拙诚”;“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等等。至于人际交往中讲诚信的动人故事,也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尾生抱柱”和“范张鸡黍”等。诚信相连。诚是内在的人生信念和准则,信是见之于外的一种状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守诚信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修身之要,也是建业之基、治国之道,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相似文献   

14.
诚与信的本义从本体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贯通,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练成诚实.守信这一诚信的基本涵义,凝结成做人之本、为正之责和成业之道等现代价值.诚信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因其变化而有所变异.  相似文献   

15.
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主体自我确证的基本表征;诚信是确立主体间关系的基本价值定位;诚信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等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所传颂。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诚信却面临着危机: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学术学历造假源源不断,食品安全案例频频发生。诚信缺失问题成为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环顾世界,国外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相似文献   

17.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诚信”一词的释义是:诚实,守信用。从构词法角度考察,“诚”与“信”在这里是并列结构。它体现了由内心到行为的一种因果现实,即:诚于心,信乎用。诚信是支撑一切社会形态和谐的柱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行业,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用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时下却成为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医药产业的诚信也被广泛关注。一、医药市场信用监管的缘起与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诚”和“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诚”是指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它是道德的、内在的,重心在“我”;“信”是指“使人信任”,不仅是指个人的诚实无欺,更主要的是关注他人对自…  相似文献   

19.
喻国良 《湖湘论坛》2004,17(4):46-47
中国自古有“礼义之邦”的美誉。泱泱大国,德仪天下;谦谦君子,诚信待人。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把“信”作为“五达德”之一,强调“人无信不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确立具有更加重要的道德内涵和现实意义。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无论是个人生活、社会关系,还是家庭、邻里、朋友、行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处理,都是不可缺失的原则。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与引诱,作为道德基石的诚信在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益冲击下,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身上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卜华 《新东方》2006,(2):27-30
我国历来被称为“信义之邦”,传统诚信思想极为丰富,“守信讲诺”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却出现了大量的失信、欺诈现象。从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约束机制等来看,传统诚信思想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信用体系,使市场经济走上持续、健康、有序的轨道。一、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规范之一。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传统诚信理念中,“诚”主要是指诚实无欺。《礼记·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