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2.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3.
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上兵伐谋”,现代商战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方面的角斗,这不仅是经营者之间智力的角斗,更是企业全体员工与竞争对手之间智力的斗争,因此说,人才应成为每个企业家最关注的因素我国历史上的刘邦、刘备堪称“求贤若渴”、“仁义之君”的典范。汉高祖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晌,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后来的三国中,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占了天时…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刘邦 ,说他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出身农民 ,文韬武略难称超群 ,可是他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乘机举兵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亡秦灭楚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原因可能很多 ,愚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敢于使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 ,这也是刘邦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元前200年 ,刘邦即皇帝位 ,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 ,一天 ,他在洛阳南宫请文臣武将喝酒。席间 ,刘邦问大家 :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当初…  相似文献   

5.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6.
论人才与用人之道翟耀翎,张玉福一番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用人之道的问题。历史上刘、项争天下,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善于用人。试想,萧何、张良...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不足10万兵力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 刘邦所以能击败强大楚军的重要秘诀,就是他用兵始终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正如《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一方面,刘邦重用的能人战将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是来自项羽内部,这些人对项羽用兵及楚军内情都了如指掌,因此,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规则的不被遵守。  相似文献   

10.
刘又溱 《台声》2013,(10):89-89
我姓刘,老家正门高挂着“彭城堂”。彭城是项羽与刘邦的故土。无论政治如何纷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12.
2100多年前,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为后人不尽的话题。项羽被描绘成悲剧英雄,“霸王别姬”之戏长演不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词流传天下。人们为项羽的大起大落和视死如归而慨叹。项羽也并不服气自己的失败。临死前曾悄然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把失败归咎于天意。天下事,大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项羽是败在争夺天下的大事上,时间又过了这许久,人们对他议论了Z000年,史家也早已作了公允的决论。司马迁就将项羽“兵败东城,尚不觉悟”斥之为“谬哉”。翻开史册.可以发现,在摧毁暴泰的农民起义战争中,…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今,翻开报刊,到处都是“人才招聘启事”,人才,比往年更加“走俏”“走红”了,这真是民族振兴的好兆头。或许是我神经衰弱的缘故,每每看到“人才招聘启事”总想起刘邦的《求贤诏》,想到刘邦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来,进而想到“攻必胜攻必取”的“超级人才”韩信的一生遭遇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刘邦靠着淮阴侯韩信的善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司马迁说,韩信的功劳可以和周公、召公及姜太公相提并论。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因自身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只有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刘邦成就帝业后,曾召集群臣讨论他所以能成就帝业的原因。大臣们讲了一番恭维的话后,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  相似文献   

16.
秦亡后,楚、汉争雄。起初,军事实力楚强汉弱(楚军40万人,汉军10万人),而楚终为汉所灭,其胜败之机何在呢?各有各的说法。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宣扬他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因此,他对最后的覆亡只能归因于天意:“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输得糊里糊涂,至死不悟。汉高祖刘邦于胜利后置酒南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02年,刚称帝的刘邦设酒宴与群臣畅谈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些将领说,这是由于刘邦能及时将攻占的土地赏给功臣。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  相似文献   

18.
扁鹊最差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善于医术?” 扁鹊答复说:“长兄最佳,中兄其次,我最差。” 魏文王说:“为什么会是这样?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扁鹊答复说:“我长兄治病,是消除病症于未发生之前。别人根本察觉不到病症,所以他的名气只有我们家才知道,根本传不出去。  相似文献   

19.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之间推心置腹的友谊时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20.
曹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于用人,使天下豪杰云集帐下。 一、主动求贤 曹操曾三次下令求贤。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下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传说姜子牙知道周文王求才,钓于渭水之滨以待)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传说刘邦的谋臣陈平与其嫂有染)……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主张主动求贤而不是“守株待兔”。此后,曹操又两次颁布求贤令,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 二、舍仇奔怨 曹操到南阳征讨张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