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路通了、楼盖了、钱有了,但有些群众的思想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基层社会到底该如何治理?旬阳县委于2016年提出了"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推动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融合发展"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旬阳县神河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突出党建核心引领地位,以法治德治融合助推村民自治,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在全镇上下有效构建了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的生动局面.凝心聚力,在全镇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的积极氛围.  相似文献   

3.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面对地方治理需求侧(社会公民的期望)与地方治理供给侧(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落差,应摒弃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二元对立模式,建立全新的"分权、互动"基层自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职责。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为基层自治提供包括培养自治能力、培育自治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协商、衔接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4.
罗冠男 《政法论坛》2021,(2):129-137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整体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中,形成了一套圆融自洽、顺利运行的法律机制,其中蕴含了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传统儒家法与道德相混成,一直将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而基层的自治制度,不论在立法还是司法上,都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法律机制与经验,与我们今天所提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在我们面对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挑战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伟华  谷穗 《行政与法》2023,(7):92-104
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是基层治理实践的创新,是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互动形成的更具全面性和时代性的新兴基层治理范式。其中,政治在“五治融合”中具有核心引领作用,其内在的中国特色、价值特色、民主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基于对天津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分别从“党建引领‘五治融合’”理论溯源、调研经验总结、整体现实问题查摆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天津市“十项行动”启动之际,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要求,对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探索性成就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宜都市作为湖北省首个“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试点地区,注重学习借鉴新时期“枫桥经验”,通过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全民思想政治基础,强化现代化信息平台和治理队伍基础,持续推进“德治为先、法治为本、自治为基”的基层治理模式,成功构建基层治理的“宜都模式”“湖北样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宜都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将党建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善于把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  相似文献   

8.
人民法庭作为国家司法权在基层社会的表征,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功能。新时代人民法庭是乡村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通过乡村法治推进国家法治秩序生成的职责,应当着眼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制度规范引领下的乡村治理逻辑,重新审视人民法庭的设立依据,并赋予法律适用、乡村规范型塑、价值判断和法治文化培育等功能,打造以人民法庭为中心的乡村法治权威,建立现代乡村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治理社会的基本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一种是德治。而且,治理社会的基本途径必然是由原始社会最低层次的德治,发展到阶级社会中间层次的德治与人治、法治并用,再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层次的德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曾经荣获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区县称号的黄山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工作思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群众自治的典型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民主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展现了"法治风正一帆悬"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乃至东亚的法治推进开始就是在矛盾冲突中进行的,德治及其传统的深刻和发散性影响,可在相当程度上解释这一系列紧张关系。德治对于我们,不仅意味着曾经的治式(传统德治),意味着传统(德治传统),且意味着当下的治式选择(以德治国方略),传统德治、德治传统与德治的当下治式间确乎存在某种生命意义的关联,而它们对于中国法治进境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在将道德具有法律不可替代的功用这一普适命题与中国古代德治这一独特作业相区分、将法与道德功能上的互补这一事实性问题与法的统治或道德的统治这一规范性问题相区分、将作为治式的德治与作为文化传统的德治各自对于中国法治进境的意义相区分之后,我们的立场是:法治即为制度的品德,其为个人的道德选择所铺设的制度性、结构性前提应是我们所寄望的。  相似文献   

12.
法治、德治与宪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与德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两种治国方式 ,两者的理性统一构成了宪政。离开了德治 ,法治就失去了道德基础 ,并成为不可实现的空想 ;离开了法治 ,德治也将流于空谈 ,并最终走向专制与人治。宪政是法治的最高形式 ,同时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道德根基。作为法治与德治的理性统一 ,宪政是任何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帅梁 《中国司法》2023,(11):98-101
<正>2023年8月,司法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常态化活动的开展,是自2021年5月以来在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提质升级,将法治乡村建设推向了新高度。常态化的法治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和治理作用,以“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集合效应和常态化“法治同行”伴生模式,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赋能乡村振兴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对法治之本质、形式与结构特征进行恰当地界定,有助于从整体上总揽法治建设的制度格局.把社会主义法治定位为本质上的"人民之治"、形式上的"宪政之治"和结构上适度的"社会自治",对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主体力量、制度形式和社会结构特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法治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文 《法制与经济》2020,(1):159-160
尽管诸多学者对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关系及其关系样态看法不一,但是对于法治与德治中"治"的内涵定义,却几乎一致。从词源的角度看,"治"的概念解释有着多义性,既可以从动词的角度加以解释,又可以从名词的角度加以解释;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对"治"进行赋义,动态的意义与静态的意义又有着诸多差异。在通说的定义中,"治"的内涵界定是从动词的词源角度和动态的价值分析角度来加以阐述的。但是此种定义下所导致的诸多概念上和逻辑分析上的矛盾却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文章通过对通说中"治"的定义所导致的矛盾进行剖析,来对"治"的内涵进行厘清与重新赋义。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兼容关系理解法治与德治具有兼容关系,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是:在治国基本方略层面上法治相对应的是人治。在法治状态下,法律至高无上,人们崇尚法律,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接受法的最高统治,而无  相似文献   

17.
环境社会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与法治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社会自治与法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私法自治对环境社会自治亦能接纳和渗透;环境的"软法"之治更体现了环境社会自治与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家法治学说的发展历程,指出法治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本文还着重介绍德法互补、共治的发展进程,以周初"明德慎罚"为德法共治的发端,以两汉"德主刑辅"为德法共治的发展阶段,以唐代"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德法共治的定型阶段,借以说明德法共治的阶段性和一贯性,进而论证德法互补、共治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强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时人结合社会实际,以报刊杂志为阵地,学理诠释了法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如界定"法治"概念,厘清法治与人治、德治关系,确立法治基本原则与追求完美法治形式等。同时,深入批判法治实施过程中立法、执法与守法等方面形式与精神的悖离,并积极探索完善法治的实施途经,欲藉构建完备法治理论、培育法治精神、提倡政府主导、增强政党作用等以达到建立完美法治社会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基层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局限也逐渐凸显,如何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去应对危机和风险便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是传统的权治或法治为主导,而是建立在德治基础上的三种治理方式的结合,其目标是为实现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力量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