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探索构建起人性化、多手段、高效率的城市治理模式,首创成立城市治理委员会,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5月24日下午,南京首届城治委正式履职,45名公众委员获颁聘书。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自愿报名、摇号、公示等程序产生,最大年龄为82岁。  相似文献   

2.
全球城市研究机构(The Global Urban Research Initiative,GURI)在1995年墨西哥的GURI网络会议上通过投票将城市治理列为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中心主题。城市治理作为特定地域空间治理概念,其特点和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有不同,但可将其内核总结为公众参与、多元协调、公私合作等。国内首次提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地方性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治理条例》),专章规定了"公众参与治理",是我国参与式政府模式建设的立法及制度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提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南京市正在实践的依法推进城市治理,特别是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正是在新形势下更高层次、更有前瞻性、更有效推动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公众管理社会事务的宪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单纯依赖于政府的传统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缺陷,难以满足城市公众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提出城市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的思路。共同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环保NGO、企业、公众等,其中公众参与是共同治理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治理条例》)是我国城市管理立法的最新成果,它以"城市治理"理论为指导,参考了多年来各地城管立法的经验教训,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有关立法提供了参考样本,也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鲜素材。本文以南京市大城管改革为背景,重点探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在价值定位上主要是实现公用事业治理公共性和经济性二元价值的发展和合理平衡。在治理结构上,须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公众的角色和职能,逐步构建起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元对话和合作机制。而功能提升的根本路径在于:推进政府监管、企业经营和公众参与的多重制度创新,由此提升城市公用事业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拓展区域治理空间,有效提升北京国际经济、金融、服务业中心的世界城市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服务数量与质量,强化政府内部和外部的治理效能;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塑造鲜明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和谐宜居的世界城市;推动公众参与和合作治理,推进公众参与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治理者的针脚密不密,决定了城市运行的阵脚稳不稳。当"绣花"成为共识,意味着城市管理迎来全方位转变。南京在探索城市多元共治的过程中,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成立由公众委员和公务委员组成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共商城市治理之策,推动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服务水平的提升。2018年,南京城市治理法  相似文献   

9.
蔡小慎  卢鹏展 《前沿》2007,(10):202-204
随着公共物品提供的多元化、公共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分化使得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要,城市内部的公民、第三部门、公共组织、企业以及城市外部的上级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都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然而,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公众参与不足、缺乏制度基础、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权力的分配、公众的参与、制度与文化建设以及各方利益协调等方面入手提出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郊区街道相对于城市建成区街道以及郊区乡镇,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期,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协板桥街道片区的部分委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基本情况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成立于2000年8月,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现辖4个村改居社区和3个城市社区。自古以来,板桥街道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百姓纯朴淳厚、自然禀赋丰厚、市场资源雄厚的地区。当前,板桥街道转型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在传统制造业时代,依托驻地大企业宝钢梅山和中船绿  相似文献   

11.
陈烨 《群众》2013,(3):I0023-I0023
随着城市地铁等建设项目的进行,南京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怎样保护街道两边的梧桐树等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南京市政府面对公众诉求,积极应对,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立平台,联合城市管理、园林管理等部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共同组成咨询小组,对南京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估和建议,这就是媒体广泛关注的“绿评”。本人有幸当选为第二次绿评会议的绿评员,得以市民代表的身份近距离地观察绿评。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北京观察》2023,(2):30-33
<正>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治理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群众生活质量。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1月17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专题座谈会,委员们从多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殷勇到会参加讨论,并与委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城市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好坏对于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城市稳定和城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街居治理新格局,初步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1]。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社区人口膨胀、社区资源紧缺、社会服务缺位、社区精神沦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桢桢 《传承》2012,(1):66-67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建筑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再造,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城市制度、城市人口、城市文化、政治权力等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因而涉及政府与利益集团各种组织、社区公众的多重博弈。政府应掌握好能力赋予和权力失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二○一五年三月十六日宁政规字[2015]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南京市门前三包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门前三包管理行为,明确单位和个人门前三包权利和义务,共建整洁、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等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对于提升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效率、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格局、充分保障公众的政治参与权利等方面意义重大。现阶段,公众在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时,存在主动参与意识不足、非理性参与行为较多、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效果。为此,应高度重视,并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相互协作的治理新格局,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市治理模式呈现出层级较多、矩阵型治理架构以及主要依赖政府管理的特点。层级较多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矩阵型治理架构造成权责分散、政出多门、体制僵化;主要依赖政府管理导致其它治理主体力量微小、作用难以发挥。这些问题已造成现有城市治理模式日益陷入改革发展僵局,难以改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亟需探索新的城市治理模式,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新的城市治理模式应减少治理层级,将治理架构由矩阵型变为网络型,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新的城市治理模式,还将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已有城市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20,(1)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资源型城市当进一步抓准发展机遇,赋能市场经济机制;紧跟发展趋势,健全法治协调机制;围绕发展核心,优化公众参与渠道,从而以扎实有效的经济措施、法治体系、制度建设及管理手段实现资源型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07,(4):F0002-F0002
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会同八个民主党派市委和市工商联,就户外广告治理情况开始进行专题调研。委员们认为,城市户外广告在繁荣城市经济、彰显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户外广告及  相似文献   

20.
一、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内涵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是顺应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的新趋势,以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基础,以城市环境秩序行政管理资源跨部门整合联动为体制前提,以发挥政府规范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为运行保障,构筑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