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宇 《人民论坛》2015,(5):158-160
文章从探讨青年网络自组织产生及发展的现象开始,着重考察了青年网络自组织积极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兼顾分析了其社会功能中的消极部分。青年网络自组织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事物,如何做好对青年在网络自组织内的行为引导,最终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之一,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迅猛,呈多元化趋势,涉及领域逐步拓展,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基于此,应根据网上青年组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客观认识和评价网上青年自组织的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以应对网上青年自组织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网络学习的自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网络学习可以指一切网上的信息浏览或发布,狭义的网络学习强调为完成某项任务进行的专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青年自组织有其突出的特征,而在这种自组织中,当代青年的网络学习也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4.
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数字化生存的3G网络时代,为借助网络崛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带来了社会动员方式和渠道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在对传统青年组织动员方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3G时代青年自组织网络化社会动员方式的内涵、特性及其优势,提出了共青团组织如何借助网络开展新形势下的青年社会动员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3G时代青年社会动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和俄罗斯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发挥功能和存在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两国青年自组织在发展势头、功能定位、网络推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之处.同时,也对两国由于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要积极借鉴俄罗斯青年自组织的优良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正确引导中国青年自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使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蓬勃兴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同时,因其发展的低水平以及管理的混乱无序,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由此引发了对青年自组织开展自组织管理的思考。以青年自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自组织管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自组织管理和他组织管理进行比较,以论述自组织管理的内在优势,进而指出从他组织管理走向自组织管理是走出当前青年自组织管理困境的必由之路。最后就如何实现青年自组织由“他组织管理”向“自组织管理”的过渡,以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烨 《青年探索》2012,(2):16-20
2003年以后,上海青年自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势头。通过对上海青年网络自组织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当代青年网络自组织在组织层面和领袖层面体现出如下特征:以文体类为主,成员规模大多在1,000人以内,大多由创建人自发创立,而创建人主要以男性和“70后”为主,职业背景和政治面貌构成较为多元,以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居多,等等。  相似文献   

8.
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献忠 《青年探索》2009,(4):59-61,75
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民间组织形式存在的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公民社会悄然兴起的背景下,分析青年自组织的生成原因与特征,研究青年自组织的功能与绩效,探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空间及趋势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王翠娟  简敏 《重庆行政》2013,14(1):36-38
正如马克·佩恩和E·金尼·扎莱纳在《小趋势》中所言,共同性和差异性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在新的条件下新的差异不断发生促使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相近的个体不断形成小群体、小趋势,并且这些小趋势日渐发展为常态。[1]青年自组织正是在非政府组织、网络技术等迅速发展等背景下逐渐兴起并逐渐发展为社会常态的。作为一种自发性自组织,  相似文献   

10.
谭毅 《青年探索》2017,(1):42-50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外加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共青团动员青年的功能实现了从组织动员到动员组织,从单位政治到注意力政治,从科层体系到扁平化的变革,出现了组织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网络思维并行的情况,并构筑起了由通过青年所在组织、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关注的网络公众号、直接动员青年、团干部、团员等六个路径共同组成的相互调适的动员青年的路径体系。然而,这一体系依然存在动员路径不一定具有传递性、联系青年与动员青年的目标不明确、吸引眼球和传播价值间存在张力、动员对象模糊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组织化思维转变到演进的社会网络思维,打造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网络中的竞争优势,处理好联系青年和动员青年的关系,打造注意力和诉求畅通流动的青年社会网络,将团员和团干部作为共青团动员青年社会网络中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形式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愿者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当前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同时促使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形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倡导青年志愿者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发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化组织形式具有传统组织形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如交流和沟通的方便、资源的优化组合、效率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2.
匡文波 《人民论坛》2020,(12):151-153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群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代表着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封闭排他性、对抗性等特点。通过借助媒介技术完成个性化群体区分,圈群文化利用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内重构延伸着现实社会关系,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兴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其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青年参与其中,给新时期各级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这已成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青年自组织的内涵、特性,并探讨了共青团在青年自组织的创建、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期为新时期共青团有效吸引和引导青年自组织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部队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官兵生活.网上交友已成为官兵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高社交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拓宽官兵交往面、丰富官兵生活颇有益处。但网上交友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尤其是社会阅历浅、充满激情的青年官兵.更是难以把握和控制。所以.网上交友虽有益,却须谨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构建了一类以空间使用和空间生产为目标的社区自组织。本研究对“706青年空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新型青年自组织。研究发现,首先,以706为代表的新型青年自组织以去中心化运营形式为基础,以组织共识为纽带,以内容服务和社交服务为核心,吸引了城市中的青年创意阶层进行文化创意消费。其次,706通过移动主体的行动者网络,再造了一种“有人心却无固定组织”的流动公共空间。此外,706还融合了线下社区和线上社群、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再现、模拟的方式将媒介公共空间化。借由上述空间形式,706促进了空间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反作用于青年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的生成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深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共青团应该将存在与有效统一起来,将不同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整合起来,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力量转化为共青团建设的资源,重视共青团在网下物理空间和网上虚拟空间的作用发挥,以及推动共青团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震灾中的青年组织:应急响应与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青年组织的类型入手,探讨震灾中青年组织在响应速度、救灾方式及持续性三方面的差异和应急响应的共同特点.认为目前正式青年组织在我国青年组织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非正式青年组织发挥了部分功能,社会自组织功能还受到约束,尚待发掘.就我国青年组织而言,应当视灾难为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和发展细织的契机,特别需要捉进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任园 《青年探索》2012,(2):5-10
在处于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的中国,作为青年群体聚集的青年自组织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组织,其发挥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力和开拓的社会公共空间已不容小觑。青年自组织的积极建设性作用依赖于其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当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正在走向成熟,但能否持续发展自身的成熟,还在于能否拥有现实社会活动空间和政治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重要发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青年群体普遍愿意为政府建言献策,高学历、高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群体发声意愿更为强烈。在表达方式上,底层青年更认同联系官媒、政府、人大代表等传统方式;转发"热帖"、网上"拉群"、网络签名等网络自发方式更受中上层青年群体认同。党员、党政干部等体制内青年群体更认同传统发声方式;民主党派、企业青年等党外及体制外青年群体更认同自组织形式的发声方式。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土壤,但是网络志愿组织的发展遇到了诸多困境。网络志愿组织的行为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特性,利用其自组织特性可以对网络志愿组织的发展进行治理:从外部而言,应赋予其合法身份,并采用平台战略鼓励其竞争;从内部而言,应协助其建立治理机制、激励机制,并通过改变环境参量进行进程诱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