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琳 《青年探索》2003,(6):19-21
社区归属感是构成社区的重要元素,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青年对社区的依存度和归属感明显偏低。本文试以青年社会化的视角,从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社区组织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育和增强青年的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与青年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包蓉 《青年论坛》2010,(6):37-41
调查显示,广州市"两新组织"青年迫切需要解决的5大问题依次为:"提高工资收入"、"住房问题"、"就业指导"、"恋爱情感问题"、"权益保障"。此外,"70后"青年的"健康"压力更突显,"80后"青年的"家庭"压力更突显,"90后"青年的"学习"压力更突显。基于对广州市"两新组织"青年的实地调研,了解青年的生活及需求现状,提出共青团有效服务青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余逸群 《青年探索》2008,(6):13-15,22
长期以来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决策相互脱节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成为我国青年理论界和青年工作部门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课题。从青年理论研究的哲学层次之功能和决策或实践层次之功能的视角,阐述了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的“服务”与“依靠”的辨证关系。也从现代科学决策的组织结构层面出发,探讨了青年研究机构为青年工作部门服务的参谋、智囊的作用,使青年研究真正成为青年工作决策的一个思想库、参谋部、信息源;提出了青年工作决策者在借鉴青年研究成果时离不开自身理论修养的主张,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年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广州市芳村经济发展,外来青年员工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在芳村的外来务工大军中,青年就占了80%以上。区共青团组织要团结和带领青年为建设广州西部商贸中心作贡献,这支“金雁”队伍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象和主要队伍。为此,团区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  相似文献   

6.
受西方政治体制影响,欧洲政党青年组织在基本属性、组织结构、入会程序和财政经费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因意识形态与竞争策略的差异,欧洲政党与其下属青年组织建立了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欧洲青年日渐远离传统政治,更多依赖网络与社交媒体等新型政治参与方式,也更倾向于激进的、非组织化的政治表达。为此,欧洲政党青年组织对其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进行了调整,积极推动青年工作的项目化、组织设计的扁平化,并打造坚实的网络阵地。这些举措对我国的青年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指引,全面推进青年工作的现代化,打造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7.
90后青年体质健康备受社会关注,存在诸如"四肢发达"、"身残"等偏颇认定。以80后青年为参照,运用年鉴趋势研究后发现:该群体外形与内质良莠分化;女性内质素质代际降幅大于男性;城乡青年死亡病症存在明显差异。改善并发展90后体质健康状况,需政策保障以及休闲与健身体育的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批“80后”、“90后”的青年官兵参军入伍,他们成长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空前优越的新时代,是个性张扬、阅历丰富、思想活跃的新一代军人。各级团组织该如何做好引导团员、组织团员、服务团员的工作?不久前,笔者走访了96263部队基层连队,在官兵们争相倾诉中,了解到该部党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青年失业和贫富差距加大,陷入危机,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青年社会运动频发,对此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出台或改进了促进青年就业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青年问题也呈现出与国外不同的特征,城乡差异和改革带来的环境性因素导致青年在就业、生活,以及社会融入等各方面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潜在危机,这要求我国政府尽快制定符合实际的国家青年战略并完善青年政策,以“大视野”的原则为青年就业和发展打好制度基础,关注青年长远发展,这样才能使危机在未扩大的情况下被消解.  相似文献   

10.
项久雨 《人民论坛》2020,(1):104-106
一些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趣”成圈,分属不同圈层之中的青年,既在圈层内部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间感受着孤独感、疏离感。圈层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成长发展的“密闭墙”,而应该是青年可以自由进出,并以此向外延伸拓展的“旋转门”。青年圈层同质化、私密性强,如果被隔离在圈外,就会出现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现象,教育者要主动融入青年圈层,做有力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蓬勃兴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同时,因其发展的低水平以及管理的混乱无序,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由此引发了对青年自组织开展自组织管理的思考。以青年自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自组织管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自组织管理和他组织管理进行比较,以论述自组织管理的内在优势,进而指出从他组织管理走向自组织管理是走出当前青年自组织管理困境的必由之路。最后就如何实现青年自组织由“他组织管理”向“自组织管理”的过渡,以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年民工从乡村到城市,其社会融入状况呈现边缘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青年民工 角色与身份的错位、生活方式的边际性、社会网络建构的局限性以及社区归属感的模糊性,青年民工 边缘化的生存状况将导致青年民工亚文化、相对剥夺感等现象产生,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隐形危害。  相似文献   

13.
住房作为青年流动人口跨越户籍排斥,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对改善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调查数据,探讨了住房获得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住房获得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无住房的青年流动人口相比,自有住房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更高,并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二是从影响机制来看,自有住房不仅能够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流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超时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对其健康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三是与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相比,大城市和东中部地区住房所依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更多,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改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因其特殊的政治架构,比利时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体系在青年部门及其目标任务、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及其具体政策、青年组织和青年中心、青年事务咨询机构以及青年工作经费等方面独具特色。此外,从服务外来青年人口、区分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功能、加强青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收集青年意愿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比利时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体系对我国青年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构建了一类以空间使用和空间生产为目标的社区自组织。本研究对“706青年空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新型青年自组织。研究发现,首先,以706为代表的新型青年自组织以去中心化运营形式为基础,以组织共识为纽带,以内容服务和社交服务为核心,吸引了城市中的青年创意阶层进行文化创意消费。其次,706通过移动主体的行动者网络,再造了一种“有人心却无固定组织”的流动公共空间。此外,706还融合了线下社区和线上社群、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再现、模拟的方式将媒介公共空间化。借由上述空间形式,706促进了空间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反作用于青年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学的视野下,从保障机制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组织运行系统、组织支持系统和组织环境系统等层面的保障措施不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献忠 《青年探索》2009,(4):59-61,75
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民间组织形式存在的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公民社会悄然兴起的背景下,分析青年自组织的生成原因与特征,研究青年自组织的功能与绩效,探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空间及趋势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青年群体的环境关心水平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利用三期CGSS数据,探寻在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群体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替变化的。研究发现,青年环境关心的历时性变迁,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转轨、生态环境状况和政府环境治理等时代特征密切相关:1.经济收入对于青年环境关心的影响呈现倒“U”形曲线,出生于20世纪60—80年代的个体,收入对其环境关心水平的影响效应整体上在波动增强,对于“80后”的青年群体,收入的影响效应在持续减弱。2.政府环保工作评价对青年个体环境关心的影响效应则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而减弱。以上发现对于国内环境关心经验研究的整合与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烨 《青年探索》2012,(2):16-20
2003年以后,上海青年自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势头。通过对上海青年网络自组织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当代青年网络自组织在组织层面和领袖层面体现出如下特征:以文体类为主,成员规模大多在1,000人以内,大多由创建人自发创立,而创建人主要以男性和“70后”为主,职业背景和政治面貌构成较为多元,以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居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