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科学》2015,33(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仁”源于东夷民族母哺其子、抵足而眠等风俗习惯.“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友爱、尊敬和合作.“相人耦”精神在殷周政治法律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孔子把朴素的“相人耦”习俗加工成为“人己和”思想,完成了“仁”的哲理化.同时形成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亲属相和的礼治思想,君民相和的德治思想,君臣相和的贤哲思想.  相似文献   

2.
"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的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的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仌、夾、乘、化、尼、弔六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父母诸风俗的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的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怀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的影响。西周的"德"字与战国时的"忎"(仁的古字)之间存在联系。"忎"最早源于母亲对胎儿的关心。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比学术界公认的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的加工上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人民共和"既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国家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和"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共和"的社会表现形态。"人民共和"写在我国的国号上,是我国国家的基本制度。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精神是人民共和的"人民民主"精神的价值体现;人民共和的"人民民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和谐社会和人民共和在制度建设上也互为长进,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立足点是自小而大,从微观方面切入;人民共和的制度建设立足点是自大而小,从宏观方面切入;两者互补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当前,在和谐社会和人民共和的制度建设方面,有必要从部门法和宪法性法律两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4.
从“礼”字管窥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礼”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栋 《河北法学》2011,29(2):39-44
通过对古"禮"字的字源进行分析,从"禮"字的解释与构成中所涉及到的"履"、"示"和"豊"三个字入手,试图从中找出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所蕴含的礼的要素,从源头上探寻中国礼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美丽中国"四个字,质朴而厚重,是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美丽中国"的首次提出,为我们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要求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是实事求是的构想。"好日子"需要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6.
"法"如语言、文字、习惯一样,是特定历史阶段和精神的产物。法、语言、文字、习惯的差异也正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差异。由"法"字窥见和剖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本文的写作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封建中国的"君权至上"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影响和封建英国的"贵族精神"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李平 《现代法学》2013,35(2):42-55
"法"在字源和词源上有三个系统,即灋、佱、。许慎在《说文》中仅以战国篆文为据,未能考察商至战国前期文字发展的理路,对"灋"的词源解释有误。廌与作为神兽的獬豸有差异,并无掌法神兽之义。灋字在西周时代作为"废"的本字使用,与后世的"法"义并无关联。宗周文化系统中有一个表规范、法则意义的"佱"字;南方文化中有一个表达规范、法则、效法甚至法律的"",因此在先秦时代有宗周的"佱"和南方的""两个与后世"法"有渊源关系的概念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春秋中叶至战国时代发生碰撞、融合,最终以""吸纳并取代"佱",并写作"灋"为终结。具有"刑罚"、"审判"之义的"法",通过"灋"的字源和词源无法解释,而当与宗周文化系统之外的南方文化中的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原始"法"字的字形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氛围,而这种精神氛围的核心乃是"巫","巫"存在于神话、传说、宗教、历史、天文、服饰中,乃至与原始法字的发音和字义具有深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西周春秋的宗法贵族政体的时代。它不仅酿造了沁人心骨的贵族精神,还培育了生命力极强的判例法。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尔后,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秦的贵族精神因深深融入君子士大夫的为人品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从而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也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和判例法传统,不断拯救了法,完善了法,推动了法,使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别具特色、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11.
李秋芳 《中国监察》2012,(23):34-35
党的十八大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鲜明政治立场,提出了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倡廉建设目标。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建设廉洁政治"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广播影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廉政文化有效的传播平台。多年来,广播影视系统  相似文献   

12.
段晓彦 《北方法学》2013,(3):146-153
"检察文化"是一个全新领域,中国古代并没有孕育出现代意义的检察制度,先秦儒家也没有将"检察"二字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是,通过对先秦儒家典籍中"检察"之"察"字的考析发现,其并非仅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呈现,其内在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化的理论轨迹。"察"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或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其所包含的原则、方法、精神等构成了现代检察文化建设的"资源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道德伦理范畴。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尽管孔孟之道距今已有上千年的间隔,并且具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忠恕"之道对于当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较为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尤其是在当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景下,其倡导的"推己及人"等优秀传统思想对于当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机制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下国"既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一种认知或假设,也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权组织模式框架的一定程度的设置。"天下国"国家结构模式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中央王朝是"天下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影响力由里到外推及四方。和平、友好是"天下国"统治秩序的主流。对传统国家结构模式进行新解读,理解其内在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如何恢复民族精神、树立大国形象以及如何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国栋 《清华法学》2013,7(3):46-56
罗马建立共和以后的二百余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平民要求打破贵族对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先后发动了五次撤离运动,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斗争目的。撤离运动是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的表现形式,它要求斗争的双方都具有足够的理性精神。平民方面和贵族方面都曾有暴力斗争的想法,但最终都放弃之。在斗争中求合作,善于妥协,构成罗马共和国迅速崛起的原因。罗马平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现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先祖。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的“共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在近代西方宪政意义上是指这样一种政体 :政府的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民大众授予的 ,执掌政府权力的人员应向人民负责 ,并且其任职期限是明确固定的。而民初国人由于受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对“共和”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这是民初宪政迟迟不能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仁”的本质精神 在“轴心时代”①的代表性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对人本身进行全面反思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精神,它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点的个人、社会、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同心圆.这……  相似文献   

18.
蒋家棣 《河北法学》2011,29(2):19-24
"刑"字蕴含着丰富的法文化信息。就所见资料来看,民国时期学者倾向于认为"刑"有法的意思,而新中国成立后学界一般认为"刑"兼有法与罚两重含义。但不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缺乏对"刑"字含义进行专门、系统、详细论证的成果,对"刑"字含义的完整流变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何涛 《研究生法学》2008,23(3):95-10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掀起了一场共和主义复兴的运动。争论的主要战场是关于美国建国的指导思想问题,后来延伸到对现代思想史的重新解释和宪法学界。共和主义内部分歧众多,以阿伦特&#183;波考克为代表的古典共和主义坚称“自由就是政治参与”,向往古希腊城邦式的公共政治生活,但这种路径的分析为大多数人所拒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宝库,凭“仁”德为其内涵的精粹,以“礼”、“法”的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