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和监督,对审判权的监督实质上是对其是否合法行使进行监督.法院裁判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是对法院裁判进行监督的前提.民事检察监督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制度,应通过明确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规范检察机关和当事人的关系来完善民事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2.
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的理念、实施与改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是二战以后在司法民主化的背景下,为了监督检察官滥用不起诉权而建立的一种民众参与的司法制度。这一制度从1948年实施以来,发挥了制约检察权行使,救济当事人的作用。在20世纪末以来,日本进行的司法改革中进一步扩大了民众参与的范围,赋予检察审查会更大的权限,将会对日本刑事司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澳门检察制度对内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回归后,建立起独立的检察制度,改变了原来检察院从属于法院、从属于葡萄牙检察官公署的司法体制。现行澳门检察院的独立地位以及其实行的"一院建制、三级派任"司法架构模式、检察院司法官制度、检察官委员会制度、司法年度开启典礼、检察官宣誓就职仪式和一系列司法为民的举措等,均颇具特色,并能给内地的检察制度以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1年民事诉讼法确定了民事检察制度,但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十分缓慢。2007年10月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了审判监督程序,细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明确了再审法院和法院裁定的再审期限。这次修改推动了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民事检察制度存在的弊端。本文从审判监督程序修改内容及对民事检察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入手,分析现行民事检察制度的不足,并对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进行粗浅的法律构想。  相似文献   

5.
民行检察改革是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诉讼检察不同于民事诉讼检察,有它独有的特征、原则和权限范围,但法律规定十分笼统。本文着重阐述了建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机制的原则及其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民行检察抗诉属于检察机关对法院生效裁判的监督方式,其价值日标是司法公正。然而,民行抗诉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问题,使其监督的实际效力受到影响。本文阐释了民行抗诉效力的衡量标淮,具体分析了影响民行抗诉效力的法律障碍以及抗诉负荷过重等制约因素。最后,着重指出民行检察理论基础与正当性论证是民行检察制度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没有检察制度,近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随着清末司法改革才得以引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发轫于欧洲大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吸收了本国关于法律监督的传统,分别形成了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和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通过对近代检察制度引进过程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近代检察理论的理解,当然对于今天检察制度理论的构建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韩国通过日本继承了德国的检察制度,共经历了五个时期.韩国的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采取起诉独占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奉行严格的追诉标准.韩国检察权的内容广泛,包括:对法院正确适用法律的请求权、执行裁判的指挥监督权等多项权力.检事是侦查的主宰者,具有准司法机关性、独立性和身份保障的法定性.  相似文献   

9.
民事再审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权的二元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再审制度面临以再审之诉为目标模式的改革,检察监督权的配置应当适合于整体制度变动的背景.在双通道单向路径的启动审查制度设计下,应增加"支持再审起诉"的民事检察监督工具,建立当事人诉权、法院审判权、检察院监督权的合理制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权产生于上世纪中叶,是社会主义制度一项重要的宪政成果.前苏联的检察制度、西方国家的检察制度和中国传统的检察制度,共同成为了中国检察制度的经验材料和制度参照.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的"一府两院"制政权结构模式下,法律监督权是中国检察权的基本属性和制度特征.检察权的配置应当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在宏观方面,以监督行政行为和法院审判为基本理念,强调逻辑理性和制度理性;在微观方面,以监督诉讼为主要内容,关注监督的现实需要和操作需求.  相似文献   

11.
检察制度是现代法治的标志之一,检察官更是被称为法律守护人.其拥有很大的权限,侦查权、公诉职能更是其核心部分.对于这些职能检察机关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而肩负着实现追究犯罪与保障民权的神圣使命,也担负着落实国家刑事政策的任务.但是检察机关与案件无感情和经济上的切身利益,如何才能确保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而尽职尽责便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于明确检察机关守护法律的动力机制,并加以恰当的引导.这就是我的出发点,我在考察分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动力机制后,对于我国检察制度的动力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将其对象确定为主要是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 ,这不仅引起实践中尖锐的检法冲突 ,而且实际上通过检察院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也没有真正促进司法公正。作者在对此进行分析后 ,提出了将民事检察监督对象转换为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宪法制度、现代社会赋予国家的职责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 ,论述了上述转换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界曾长期认为日本现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属于典型的"混合式",是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日本刑诉制度进行实证考察便可以发现这是学界一种主观上的"臆断"而已,日本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仍固守职权主义的传统,本质上仍属于职权主义。对于日本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必要的祛魅既利于人们对于事物全面正确地认识,也利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检察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是对检察执法活动进行调整、控制的规范体系,核心在于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它的建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如何坚持科学原则,从规范体系、制度标准、监督主体与权限、监督方式等方面完善我国检察执法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司法改革的基础,如何进行人员分类管理是推动改革行进的关键。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分类管理改革,更应当注重法院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对法院工作人员进行分类,应当按照不同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制定相应的工作权限清单,厘清相应工作人员的权限与岗位职责设定,同步推进,各司其职、权责匹配。  相似文献   

16.
法院独立审判与检察机关诉讼监督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决定了检察监督立法的复杂性.新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的修改体现了全面监督与有限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保障检察监督的张弛有度.应进一步完善检察监督立法,将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调解书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作为民事执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应明确检察建议的程序性规则,使之具有程序法特征.为确保裁判的稳定性,应严格限定“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申请抗诉事由的适用范围,并为当事人申请抗诉设定最长时限.检察监督的对象应仅限于法院的审判与执行行为.将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的协助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并寻求法理上的正当性,容易消解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作为法律监督者的原本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在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权的一项制度(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3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法院将其主管的民事案件进一步在法院系统内部的各个法院之间进行分工,以确定不同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受诉权限,最终将案件落实到具体的法院。民诉法第二章专章对管辖问题作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法院调解的检察监督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新《民事诉讼法》在立法上明确了检察机关有权监督法院调解,并对监督方式、监督对象作了相应规定.不过,区区几个条文,且略显简单的规定,并不能彻底解决法院调解的检察监督在新法实施过程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监督对象、监督时机、监督方式和监督保障的规定,还需进一步完善、细化.  相似文献   

19.
检察独立与检察一体,是现代检察制度创设的关键。检察独立既包括检察机关独立,也包括检察官独立,欧陆国家大多数采用检察一体下的检察独立,我国因国家组织体制的不同,检察独立制度尚未确立,面对司法独立的紧迫性,改革并确立检察独立的现代检察制度,是我国检察机构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 刑事审判方式。通常称为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它是指法院的诉讼行为与当事人(公诉人、自诉人、被告人、辩护人)的诉讼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推进过程中的权限分配方式。 公正、效率、效益,是现代法律制度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追求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的统一,是现代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审判方式的设计,当然也应以此为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