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盾 《俄罗斯研究》2020,(1):89-118
俄罗斯智库对中美经贸摩擦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期待,并与克里姆林宫的官方立场互为表里。总体上,俄方智库的观点是,在经贸摩擦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对军事、政治、科技、地区和全球领导权的竞争;两国的国内议程和对外政策,将因此受到深远影响并产生溢出效应--在亚洲区域内形成两极结构。即使两国会因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在经贸问题上达成妥协,但中方不会放弃获得世界科技领导者的雄心,美方也不会打消遏制中国发展动能的战略意图。俄罗斯应与中国继续保持经济与军事合作,避免与美国和西方关系的继续恶化,并在亚太地区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俄罗斯政策分析界基于自身利益的演绎,将中美经贸摩擦定性为大国博弈,相应的政策建议反映出俄罗斯以在全球和亚洲分别制衡美中为目标的双层均势策略。俄罗斯将在有亚洲其他国家参与的情景下扮演战略平衡手角色,借中美全面对抗之势,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之外扭转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俄罗斯对亚太国际局势的盘活作用,将催生双边和三边竞合新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俄美关系迅速恶化并深陷危机的基本原因是:美国忽视俄罗斯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俄希望西方承认俄罗斯及其建立的安全体系;俄美对各自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文章强调,奥巴马"重启"战略几乎没有涉及对俄罗斯具有头等意义的重要战略利益.俄美最主要的利益不在双边关系领域,而是在与第三国的关系方面.本文认为,俄美如不开展建设性合作,就无法落实各自的利益.因此,俄应建议美不是"重启",而是重新调整美俄关系,在两国根本利益和优先方面的基础上与俄做一笔"大交易".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东亚能源外交战略不是为了遏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发展,而是为了利用能源优势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升国际地位,服务于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俄罗斯东亚能源外交的战略考虑建立在四大权衡和三大选择的基础上,即俄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欧洲市场与亚洲市场、大陆方向与海洋方向的权衡,俄能源输出是战略主旨还是策略考量,东亚国家对俄而言是伙伴还是对手,俄追求单赢还是共赢等选择.俄在与东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上的表现变数较大,具有不确定性.俄罗斯油气民族主义的特点表现为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4.
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欧盟国家对俄投资基本上反映了俄罗斯外资运行的主要方向及特点。由于存在投资总量小,投资结构、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使得欧盟国家对俄投资难以对俄罗斯的经济顺利转轨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今后欧盟对俄罗斯的投资能否继续保持增长既取决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及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取决于东扩后欧盟内部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把俄罗斯视为"小伙伴",偏袒叶利钦,不遗余力地支持俄罗斯的私有化与市场化改革。但是,20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却陷入了经济动荡与政治转向的困境之中,这为美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国将俄罗斯政策的受挫归咎于俄罗斯人的愚钝,而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受美国压迫的受害者。结果,美俄之间由此陷入了相互"认知错误知觉"的怪圈,美俄民众相互间的反感情绪上升,美俄关系也因此冷淡。这对后来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从1992年1月开始全面展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放开物价,紧缩银根;推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改革对外经贸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废除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管理,同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过6年来的改革,虽然俄罗斯联邦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下降,国家经济实力一落千丈,但最近两年来,尤其是1997年,俄罗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外贸易是俄罗斯获取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转型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经历了多次调整,在实践和决策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沿革及对外贸易实践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确定对俄贸易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延续"民主扩展"传统,建立了多家涉俄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大体上都以"欧亚"命名并从欧亚大陆视角审视俄罗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刻影响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国家。同时美国也扶持俄罗斯政治流亡者在美国建立非政府组织,协助他们从事批判俄罗斯现政权的活动。美国的行为逐渐引起俄罗斯政府的警惕,最终俄罗斯颁布法律驱逐了大批美国非政府组织,并通过培育自己的智库、改善对外宣传、收留斯诺登等手段来反制美国。非政府组织领域的斗争见证了俄罗斯由乱而治的国家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俄美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和中国都有丰富的资源潜力。很久前就开始表现出相互合作的兴趣。近年来外经活动的自由化及俄罗斯和中国企业都相应获得独立走向市场的权利,促使两国加紧寻找相互经贸实业合作的伙伴。为了协调两国的组织和私人企业主的合作,为了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信息,有效地开展商业活动和进行业务交往,避免无谓的时间和资金消耗,1989年建立了俄中业务合作协会。协会章程规定,帮助企业和组织以及中国的业务伙伴开发经济和科技合作的新形式和途径,建立合资企业,促进发展俄罗斯的出口。三年多来协会进行了大量工作:第一,建立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的历史、合作规模、合作模式以及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影响.考察了20世纪初旅俄华侨组织的维权活动,20-40年代哈尔滨、上海等地俄侨的文化教育活动,民国时期诸种苏联研究会的研究宣传活动,新中国时期中苏友协对苏联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俄民间组织在两国经贸、文化、教育、学术等诸多领域的活动.认为,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大体上有"民间组织合作"和"民间组织+官方"两种基本的合作模式.就合作规模而言,世纪初可谓涓涓细流,50年代掀起大潮,60年代跌入低谷,90年代以后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稳定合作的发展态势.20世纪中俄民间合作内容异彩纷呈,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补充--在政治领域,发动群众实施国家大政方针,延长了国家的手臂;在经贸领域,依靠民间力量排除一些国家暂无力顾及的障碍因素,成为国家的帮手;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利用民间组织决策及活动灵活的优点,成为两国交往穿针引线的巧手.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民间组织合作潜力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姜昊求 《当代韩国》2023,(1):116-128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美欧与俄罗斯陆续推进制裁与反制裁。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加剧,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大,各国政界、学界基于自身不同状况及所处的不同国际环境,对自身经济安全进行了重新认识,各国学者提倡维护经济安全的声音日趋增多。韩国学界也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多数韩国学者基于韩国所处国际环境界定韩国的经济安全,并对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因素、韩国核心产业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分析韩国学界经济安全问题研究趋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近期韩国学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降到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但是,具有战略忍耐力的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先是在叙利亚战场打开局面,接着在2019年与美欧的关系也出现缓和。俄美领导人举行会晤,两国外长互访,两国开始就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同时,俄美在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人文限制等领域的争斗依旧激烈。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通俄门"阴影是否可能再度影响俄美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与欧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方都有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愿望。乌克兰问题是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后乌俄关系出现某些松动与对话端倪,这将使俄欧关系在2020年继续朝着缓和与合作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俄政策调整对俄中关系也许会产生某种影响,但是对整个俄中关系不会发生大的作用。俄乌关系打破僵局、俄欧加强合作则符合中国的立场和利益,中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13.
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俄战略伙伴关系是冷战时期印苏特殊关系的继承和演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俄罗斯的复兴和印度的崛起,双方重新审视对方在各自战略棋盘上的分量,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由于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印度与中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在推进,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具有某种积极意义。尽管印俄对中国的态度有一定区别,但是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的良性作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美国研究》2021,35(3):116-149
特朗普赢得2016年总统选举,曾引发美国对俄罗斯政策是否会出现剧烈变化的猜测。特朗普谋求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以扭转因乌克兰危机而深陷泥潭的美俄对抗。然而,特朗普的胜选及其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意图遭到美国建制派的猛烈抨击和抵制。美国对俄政策不仅是美国政策制定者与俄罗斯的互动,更是美国政策制定者内部激烈博弈的结果。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及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特朗普制定和实施对俄政策的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及反俄势力强有力的束缚和规制。事实证明,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政策并未出现逆转,而是延续了奥巴马执政后期对俄罗斯的对抗、遏制和威慑,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级,导致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俄罗斯的接触。  相似文献   

15.
赵炜 《当代亚太》2015,(2):130-155,160
冷战后,俄罗斯在与西方国际体系的互动过程中,由于其利益诉求得不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对该体系产生抵触、敌意与愤怒。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关注与尊重,俄采取对内加强"俄罗斯思想",对外积极参与多边机制的战略,并借重能源与军事优势来重振大国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反西方体系"行为又引发了西方的敌视与孤立,俄边缘化身份在互动中得以建构;反过来,该身份又促使俄罗斯进一步采取"反西方体系"的外交行为来消除不安、焦虑与恐惧,双方冲突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6.
7年前,韩国顺应世界形势发展的历史潮流,跨出了大胆的一步,放弃与台湾的正式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1992年8月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韩国对于包括俄罗斯等国在内的“北方政策”也向前走出了一大步。半个世纪的思恩怨怨在时代的洪流中冰释融化,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打开了崭新的一页,并乘上20世纪末班特别快车,以不可逆转之势朝向新的千年前进。事实证明,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两国人民以及各领域的发展。正如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11月…  相似文献   

17.
当前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核心事件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俄罗斯发展前景及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是普京时代乃至俄罗斯历史上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选择。因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安全,俄罗斯都在经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对抗的尖锐化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为俄罗斯寻求政局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考验。政权安全问题成为俄罗斯内政的重中之重,是俄罗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罗斯为确保自身的政权安全构建了三大体系: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体系;以文化主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防范非政府组织(NGO)为核心的社会管控体系。这样的政权安全建设基本维护了俄罗斯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月10日,“2007——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形势分析”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办,邀请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就当前中俄合作领域中的能源、科技、军技、农业、经贸、金融、地区合作,俄入世谈判及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技术贸易壁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为深入研究上述课题、协助决策部门制订对俄经贸合作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对美国提出严厉批评的国内国际背景,联系俄美关系近期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提出了俄美关系将进入一个以矛盾和斗争为主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俄罗斯争取大国地位的目标与美国维护单极世界地位理念的矛盾、俄美在俄罗斯近邻周边的挤压与反挤压的斗争将趋于激烈、俄罗斯国内政治表现出的权威主义趋向已逐渐成为俄美关系最为严重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20.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采取强硬的对抗与遏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需要回溯波兰政治文化遗产“雅盖隆思想”及其指引下的波兰东方政策。在战略文化的层面,雅盖隆思想是对作为波兰历史“黄金时期”雅盖隆王朝历史记忆的追溯和沿用;在地缘政治的层面,雅盖隆思想强调波兰东方政策的传统,主要战略意图是防范俄罗斯,限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影响,进而与东部邻国共同建立反俄联盟。19世纪以来,雅盖隆思想共经历了三次复兴。冷战结束后,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的使用。波兰借助雅盖隆思想的文化基础与俄罗斯争夺对俄波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力。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已经成为塑造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关键角色。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继续强调波兰对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构想和将这一思想变为现实的雄心。但是,雅盖隆思想的复兴无助于弥合目前波兰与俄罗斯分裂的地缘政治主张与利益分歧,甚至会加剧欧洲与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