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体系的建设关系着一门学科基础理论及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科成熟与发展的理论根基。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但有关法治的话语体系的争论此起彼伏。构建科学、合理的法治话语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本文以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主线展开论述,认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收有益的经验,确立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从法治发展的现实出发,探索出符合当下法治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才有助于我国的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熊正  陈彬 《人民法治》2015,(1):46-47
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需从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等方面加以谋划。要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逐步构建和完善宪法权利话语体系、法治权话语体系、司法话语体系,统筹国内国际法治话语大局,充分发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宣扬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提出表明中西之争到了高级的、成熟的阶段,即构建关于法治理解的多元性世界观,而不只是西方法治理论一家独大。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批判西方自由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对中国的支配性地位,另一方面还在于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创建本土的法治话语体系,这是时代向中国法律人提出的思想性任务。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世界层面上争夺法治话语权,为法治的世界概念注入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做好法治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外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法治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只具有特色的法治体系。我国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备传播价值的法治体系必须同时是出色的法治体系。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出色'的法治体系也应是题中之义,这是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自豪 《河北法学》2024,(7):181-197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深刻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彰显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性,需要法治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话语引导与支撑。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的法治理论指引、革新的法治建设经验、先进的法治理念供给,为建构法治话语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注入了强劲动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创新现代化的修辞表达,以法治话语叙说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中国式的法理思维,用法治之理建构法治话语体系;提升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力,拓展现代化语用的实践空间,增强话语体系的应用效能与实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朱振 《人民法治》2015,(1):37-38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是由反映中国法治实践及经验的理论和信念组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信仰体系,它以民族语言的形式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法治的自我理解,并担负着探寻法治真理与合法性的使命。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以成熟的法治制度实践和理论体系为基础的,是基于中国的法治实践所提出和发展的一套特有的思想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9.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当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话语体系,在此前提下需要建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尝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一方面要将党对执政实践的自我表达的话语体系以及解读性评价作为特殊法理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当在历史事实、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之间建立某种平衡性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乃至社会主义法治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属于特殊的一般法理学的范畴.定位于特殊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包含了走向作为一般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正>法治自古就是强国之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法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启动了新一轮的法治改革。从法治本身的角度来解读,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从'法治大国'向'法治强国'的跨越,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经历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13.
张文显 《法学研究》2014,36(6):13-19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法治体系是描述一国法治运行与操作规范化有序化程度,表征法治运行与操作各个环节彼此衔接、结构严整、运转协调状态的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法治运行与操作,使之充分  相似文献   

14.
黄文艺 《法学》2021,(3):3-14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总要求,是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就是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就是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法学专家队伍建设,就是引导法学专家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构建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构建中国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完善在职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我国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化道路。而培育社会形成法治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内在要求。本文通概括新视域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进而从总体上探索法治文化的构建途径这对于加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是实现人权法治保障的关键。而当前中国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缺失,西方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强势。因此,切实增强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是应对西方国家利...  相似文献   

18.
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关键标识。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顶层设计,都将法治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需要基于法理视角的深度诠释:从法治必须被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转型需要法理剖析;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学术使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蕴意需要法理阐发;从思维现代化所具有的方法论功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推进需要法理思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就现实处境而言,由于我们缺乏法治文化的传统,亟需构建沿着自身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龙 《法律科学》2012,(3):21-26
建国后,我国曾为构建法学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四次有益的尝试,但中国法学学术话语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今后法学界应当秉持民族语言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中国法治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有机结合以及合理借鉴中外优秀法律遗产与立足现实的理论创新有机结合的"三结合"原则,理性探讨、凝聚共识,着力研究中国问题,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而建构中国的法学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