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对其剖析的各类评论数不胜数。时至今日,《德伯家的苔丝》仍对诸多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着手,对哈代的代表作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以人的美好性格和高尚情操被黑暗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一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主题,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和鲁迅都是叱咤文坛的现代派作家,他们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德伯家的苔丝》与《祝福》分别是哈代与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之一,都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借助书中人物的命运对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血有泪的控诉。纵观这两部小说,从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的目的,题材的发掘、苦难主题的突出、写作手法的运用,作品思想内涵,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等等方面对其运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运用圣经故事作铺垫,隐含着圣经中的人物和经历。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作者运用原型作为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的象征,用圣经文化的方式描绘出一个关于美国文化的寓言故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宗教作家,许地山作品与宗教的关系向来都是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其前期、后期作品中与基督教的关系入手: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取自《圣经》,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受基督教影响,挖掘了其思想中由怀疑悲观到积极奋斗的转变及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的过渡,体验其“文学为人生”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艺接受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纵观数十年来中国读者、批评家对哈代作品《苔丝》中安玑.克莱这一形象的评论,探讨安吉·克莱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形象,并以接受心理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究其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安玑这一形象,体会安玑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夜莺与玫瑰》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不仅有唯美的意境和诗化的语言,还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故事中的许多意象都与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基督教的教义《圣经》有着紧密的联系。《夜莺与玫瑰》中的三个重要意象充分体现了这篇童话故事的圣经溯源。  相似文献   

8.
高伟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0):127-127,130
《诗经》与《圣经》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委婉含蓄与直抒胸臆、比兴与比喻等两个方面对《诗经》与《圣经》中有关的爱情诗进行了对比,研究了两部作品在叙述手法上的不同,同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西方诗歌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的有关动物的习语典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又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同时《圣经》的文体和语言在英语形成过程中也占有一席极重要的位置。《圣经》中的典故变成习语进入英语语汇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本文就《圣经》中与动物有关的英语习语的来源及其含义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0.
霍桑作品《红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介新娘"这一原型的运用。因为诉诸于读者"集体无意识"中关于中介新娘的"原始意象",海斯特·白兰这一人物形象才会超越个人领域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从而获得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感染力。霍桑正是窥见到人类共同精神财富中的中介新娘形象并把她发扬光大,才使海斯特·白兰的形象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和文学的史册上。  相似文献   

11.
洪昇的<长生殿>以历史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演绎出一段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在<长生殿>中,作者一改历史上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传统定位,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常人之人情人性的帝王夫妇,突出渲染了他们之间的情爱缠绵,尤其塑造了具有平等意识的杨玉环形象,反映出作者对真挚情爱和女性形象的深层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与先期儒学发展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使网络直接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网聊和网恋,几乎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文化时尚。在高校里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许多大学生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网恋。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网恋?网恋心态有哪些?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研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青年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是诗化的。其艺术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成功地描写了一出极具震撼力的浪漫爱情悲剧,更在于它运用了独特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反复出现,成为该剧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意象的抒情功能、视觉功能和象征功能, 使读者感悟剧中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没有名字的身体》以温婉华丽的文笔与语调,记叙当代知识女性“我”不断追寻爱情与希望,又不断遭逢挫败与绝望的心之旅,重在揭示爱情所带给女主人公的悲剧性的思考——命运是不可理喻的,理想是永难实现的,爱情是可望不可及的,即“生活永远在别处”这一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16.
爱情的时代特征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中精神内涵的浓缩。《平凡的世界》中对于1975~1985年间爱情的内涵、变化作了史诗般的记录。其中既有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档”,也有“穷小子”邂逅精英女性的高贵爱情,还有女大学生与恋人的童话式爱情模式。时代的骚动,不仅粉碎了传统上“穷”给爱情罩上的阴影,而且让青年人体味“奋斗一生”的宝贵。尤其是优雅、知性女性的出现,给1980年代的爱情文化平添了几分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爱情主题是中国20世纪女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主题。从20世纪新诗草创时期到世纪后期,女性爱情诗创作从对爱的理性呼唤到情爱的温和抒唱,进而深入到对性爱的神秘探索,直至超越本能的疯狂,实现创造生命本质意义哲学深思,20世纪女性诗歌中最终产生的创作生命的“伟大的疲倦”的雕像,隐示着她们实现本真又超越性爱后的庄严与美丽。这种“人类的思想”正是20世纪女性爱情诗歌的最高境界,它为女性诗歌中这个永恒的话题完成了最美、最神秘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是一部通过爱情故事而写成的政治小说,更是作家对大革命以来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对人的处境及心灵进行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小说主人公于连"英雄梦"里的核心成分是自我实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世俗野心与名利欲望。他曾有意仿效伪君子的伎俩,但最终保持了心灵的纯洁。于连的慷慨赴死,在人文意义上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现实人生的悲剧,赢得的是在生命激情中完善的高贵人性。  相似文献   

19.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忠诚与热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上帝、以正义为号令、以艺术为生命的自觉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回归精神家园——托马斯·沃尔夫《他父亲的土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短篇小说《他父亲的土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带领我们在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奋的情感体验中探索人生,寻找心的归宿,最终回归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