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向十分关注。近年来,里根总统、舒尔茨国务卿以及其他美国政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不少言论,人们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当政者对当前第三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估计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经济上,认为当前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正在探索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政策,发生一场“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革命”。从亚洲、非洲到拉丁美洲,到处都有鼓励和扶植私人经济、取消国有化、分散权力、“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央计划”、“减少僵化做法”、扩大“消费者通过市场自由合作范围”的动向(舒尔茨:1985年1月3日在美  相似文献   

2.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苏联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双方关系日趋密切,苏联在拉美的政治影响有所扩展。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8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里根政府推行新的遏制苏联扩张,削弱苏在第三世界势力的政策,也由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本身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这些国家出现对苏的不信任态度,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处境困难,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紧张,其影响一度下降。面对不利的战略态势,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对第三世  相似文献   

3.
最近,俄罗斯社会、政府和企业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日益重视。国家所采取的方式是开始在远东出台对于国家东部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的优惠条件。这一点在俄政府2010年通过的西伯利亚202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位于国家东部的一系列联邦主体的战略中已经反映出来。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针是许多经济论坛的主题,特别是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经济论坛上明确提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在军事问题上的体现。印度国家战略是称霸南亚 ,争取在印度洋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充当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争做世界一流大国。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 ,独立 5 0多年来 ,印度的军事战略从初步形成到不断调整直至军事战略思想体系的完备 ,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并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变迁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公元 4世纪 ,当时印度的政治家考底利耶就曾指出 :“强大的邻国乃是潜在的敌人。”英印殖民统治时期 ,为保护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和伺机进一步扩张势力范…  相似文献   

5.
沈红芳 《南洋问题研究》2005,(3):30-36,96-97
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理论的抉择采取现实和务实的做法。实践表明,东南亚国家政府在制定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与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多种理论的混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援助和国内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和动因的驱动下,印度开发出了第三世界最为称羡的弹道导弹计划。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印度采取与国际防扩散机制相对抗的政策,但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印度的导弹防扩散政策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7.
莫迪政府对"印太"战略构想计划的迎合,反映出印度欲向包括南海在内的周边广大地区实施地缘扩展。由"东向"政策向"东向行动"政策的转变,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体现出印度不满足于在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是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地缘战略利益。随着南海问题的升级,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势必会对南海地缘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对南海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目前,对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无论是印度自身,还是南海所属国中国,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西方减贫战略对非洲国家的政治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重债穷国”计划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一个减债计划 ,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非洲国家 ,其实施效果备受关注。《减贫战略文件》是组织实施“重债穷国”计划对相关国家进行援助和减免债务的基础。一方面 ,《减贫战略文件》是对受援国进行援助与减债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指标 ,对实施“重债穷国”计划起着重要作用 ,成为受援国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谈判的核心政策文件 ;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连接南北关系的新纽带 ,减贫战略既带有传统南北关系的深深烙印 ,又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南北关系的新动向 ,特别是在减贫与援助问题上 ,发达国家调整对非洲政策 ,减贫战略在非洲的实施正以一种新的方式侵蚀着非洲国家的传统主权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转变的历史过程,不等于工业化。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殖民统治时期,部分封建国家的“防御型现代化改革”也可以视为该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明确的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只是这些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志,而不是现代化的起点。因此,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缅甸也有一个缓慢但是比较完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一以法国社会党领袖密特朗为首的法国政府,1981年5月一上台,制订对外政策时,就把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放在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第三世界主义”,而对非洲政策又是其中的重点。密特朗政府之所以这样重视第三世界,有其长远的战略考虑,这就是:企图借助第  相似文献   

11.
坐落在阜新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尊称为“中华第一村”,因为早在8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由于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阜新被国内外考古学界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生前曾多次考察查海遗址出土文物,认为查海遗址位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内,时间比红山文化早一个阶段。“有最早的龙纹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根系”。  相似文献   

12.
越南实施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本文从国别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3个角度对越南吸引FDI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分析FDI给越南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该国2007年的国庆演讲中提到了修改中央公积金制度,他列举了公积金局现在面对的一个双重挑战,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家庭规模缩小带来的人口与劳动队伍老化问题。到2030年,每5名新加坡人中就将有1人是60岁以上,如果不未雨绸缪,必将给国家和工作人口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受人类文化心理机制影响,"自己—异己"对立思维模式中的异己形象在社会群体间的对立与冲突中,往往会演变为敌人形象。"外族敌人"是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社会转型时期成为加强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得到亚欧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内相关省区也纷纷制定实施规划方案。但美国、俄罗斯、日本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沿线各国应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由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阮廷廉与该所多名中国问题专家撰写的《21世纪初叶中越关系中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对2020年中越关系的展望》一书的主要内容,即探讨在中国崛起大背景下的中越关系现状与前景,该书所表达的观点对人们了解越南对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阁下,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初夏的北京,气候温和宜人,中国社科院在一派喜悦的气氛中欢迎尊敬的贵宾——巴西总统卢拉阁下光临.5年前,同样是在这个季节,卢拉总统就任后首次来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自那次访问以来,中巴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今天,总统阁下再次来到中国,并莅临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令我和我的同事们倍感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科院向总统阁下及随行各位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The World War II experience of public service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policy-relevant research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 The Vietnam War led to a spli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today inhabit two different worlds. Fortunately, it appears as 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of ideas and the world of action is entering a new phase. Both the academy and the nation would be better off if scholars were more involved in topics of interest to policymakers. However, building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worlds faces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9.
President John Kennedy made foreign aid a key component of his Cold War strategy, introducing it with much fanfare in 1961. He increased funding for aid projects and created several agencies aimed at modernising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A year later, aid was under pressure from elements in Congress that doubted both its value and accomplishments. In late 1962, Kennedy commissioned General Lucius Clay to assemble a committee to review the aims and management of America’s foreign aid programme. Reflecting the president’s desire to ensure optimal value and neutralise opponents, it also indicated Administration belief that the rhetoric of modernisation had overshado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d and national security. Never intending Clay to assemble a mere rubber stamp Committee, Kennedy specifically tasked the members with investigating aid’s role in supporting the “Free World.” The effort failed. Scholars traditionally assume that it did so because Clay opposed Kennedy’s programme; however, he was supportive of the president’s efforts. Instead, its demise came at the hands of an unusual Congressional coalition that enthusiastically cut the president’s budget.  相似文献   

20.
Lauren Wilcox 《安全研究》2013,22(2):214-240
Theorists of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frequently note that perceptions of technology, as well as military doctrine, play a role in states' perception of offense dominance or the “cult of the offensive.” I argue that gender may constitute the missing link in explaining this misperception and suggest three possible areas of investigation. First, the perceptions and uses of technologies are dependent upon gendered ideologies which encouraged disastrous strategie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Second, gender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ionalism that promotes offensive policies by defining masculinity in terms of heroic service to the nation. Third, gendered discourses of protection use the language of defense to legitimate offensive policies. By analyzing the roots of perceptions of offense dominance, feminist analysis shows how gender discours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gender identities are not confined to individuals and the private realm but rather are a pervasive fact of social life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