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钱翰 《法国研究》2006,(4):43-48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雅 《法国研究》2008,(3):67-71
庞大的隐喻是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小说的重要修辞手法。很多学者在对该隐喻进行热情关注和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借代手法在普鲁斯特美学世界的重要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论家热奈特指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隐喻和借代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作品的运用,对其紧密相连的关系作一论证。  相似文献   

4.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此文作者从隐喻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metaphorai:转变,移动)出发,指出隐喻中被转移的并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读者在转移文本意义的同时,也转移了他对文本作者形成的概念,文本作者变成了“我们在阅读中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因此,阅读构成的意指活动和精神分析中的转移一样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欲望法则。读者应该意识到,他是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了文本上,是出于本性而解释文本,只有这样,隐喻以及它所提示的转移才能使读者成为他自己,才能确认作者的他人身份,隐喻转移才能成为一种丰富文本意义的引人入胜的游戏。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1]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时期的罗兰·巴尔特,尽管并没有对"文学性"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但在其"文学科学"理论中表明,文学符号是一种含蓄意指符号,"文学性"与变"直接意指"为"含蓄意指"的"新颖性"有关,"象征性符号系统的结构"正接近于他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认识以及心中所构想的新颖的"文学性"。作为试图建立批评科学的"批评家",他认为"文学性"问题只能在符号学领域才可能被提出和解决,而要理解文学就必须"走出文学"。通过互文、延宕和读者漫游,"文本"概念逐渐取代"作品"概念,文本变成了泛化的、平面的、没有结构、没有中心的文本,"文学性"问题被更加开放的"文本性"问题所取代。"走出文学"是超越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它使我们对"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更为开放,但同时也潜藏着消解文学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杨铖 《法国研究》2011,(4):32-37
梦的世界是文学作品经常描述的对象,然而其文本的本质却是在进入文学现代性视野内所需要探讨的话题。通过借鉴福柯在梦的意义的认知上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则的质疑,我们将梦的经验与梦的话语进行区分,并将梦的表意研究严格限定在文学文本的范畴内。我们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梦看作一个统一在独立主题下的特殊叙事情景,关注其文本的形态和独特的叙述机制,从而发现有意识的话语表述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的可能性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庞雅文 《新民周刊》2023,(44):42-45
<正>“我是看民间戏曲长大的,从小就对剧本感兴趣。作为一个作家,看不到读者怎么阅读,但作为剧作家,当剧本被演员演绎,预想的笑点和泪点被如期实现的时候,这种成就感是爆棚的。”“莫言和于和伟相聚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这是一出有爱的戏剧,也是一出教育的戏剧。”活动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如此评价这场对谈,引发线下与线上无数观众对这场艺术碰撞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自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被引进文学评论领域之后,一种新的文学理论流派就诞生了。Jean Bellemin-Noel提出的“文本的无意识”学说为文本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而皮埃尔·巴雅尔(Pierre Bayard)则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工具具体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指出了阅读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所谓的阅读与非阅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读者完全可以拥有对经典文本进行个体性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不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这是迄今为止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现代性与西方文化有一种历史的渊源,这个问题对东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显得更加突出。80年代有人提出“儒家资本主义”、“东亚模式”等说法,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这一说法受到质疑。但是,谁也不能否定,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并成为当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当我们讨论现代性的问题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说,即使现代性作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其中包含着干共同的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娜嘉》时,布勒东意在创作一部透明的、"像大门一样敞开"的作品。他为此而在创作中使用了如下三种手法:自动写作、动词时态的非常规变换以及图像对描写的替代。借助这三种手法,布勒东得以搭建起自己的"玻璃屋"并将自己切身经历的世界置于文本的中心,从而使文学本身退居其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东成功地削弱了《娜嘉》的文学性,达到了"反文学"的目的。他想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并不是文字和虚构,而是藏于书本之后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3.
<正>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除了《三体》之外,刘慈欣的作品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被改编成不同的作品形式。电影《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刘慈欣199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2001年。在《乡村教师》中,罹患绝症的老师在临终之际仍在要求懵懂的孩子们背下他们不能理解的牛顿力学三定律,在这现实主义色彩高度饱和的一幕之后,故事忽然跃向了星际战争。最终,以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人类躲过了一劫,却无人知晓所有的功劳属于一个在这个星球上最贫瘠的角落里默默死去的中国教师。2019年,由宁浩执导,刘慈欣、孙小杭编剧,黄渤、沈腾、徐峥等主演的喜剧科幻片《疯狂的外星人》上映。  相似文献   

14.
杜荣 《德国研究》2012,(3):98-110
格林童话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1949年以前以格林童话译介为主,这一时期格林童话伴随并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到了50、60年代,格林童话又被赋予阶级斗争色彩,并被批评或误读。文革期间,格林童话的传播与接受陷入真空。从改革开放开始,格林童话才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除翻译外,作品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16.
赵鸣 《法国研究》2014,(1):22-30
《美,这个怪念头》是反映法国当代哲学家朱利安在比较美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部作品,其中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东西方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在对中西最重要的理论著录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比较后,作者认为以不同方式建构的美学系统实际透露出的是两种文化在词源意义和哲学思维上的本质分歧。本文是在细读此书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分歧点进行的述评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M.亚罗先生于1999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外国文学讲座上的发言稿,全文分两期刊出。他从文献学、阐释学等文学批评的角度,以Erasme的圣经以及蒙田的《随笔》为例,对16世纪作品作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并提出文学作品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对每个读者来说,阅读是“一个寻求自我本体的历程,一个组织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本发生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横向“定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书写痕迹——手稿,革新了“作品”等一系列文学概念,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从理论诞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该学派,并尝试探讨其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9.
石原千秋立足于文本分析范式,在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上成果颇丰,而在理论建构上,石原千秋建构起较为系统的文本理论和叙事理论,赋予文本和读者绝对正确的神话属性。石原千秋的文本分析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其理论建构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论文围绕石原千秋在叙事符号、叙述者及叙述形态等问题上的论述,审视其叙事理论中的文本与读者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阐明石原千秋叙事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M.亚罗先生于1999年 12月 21日在北京大学外国文学讲座上的发言稿,全文分两期刊出。他从文献学、阐释学等文学批评的角度,以Erasme的圣经以及蒙田的《随笔》为例,对16世纪作品作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并提出文学作品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对每个读者来说,阅读是“一个寻求自我本体的历程,一个组织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