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爱情的时代特征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中精神内涵的浓缩。《平凡的世界》中对于1975~1985年间爱情的内涵、变化作了史诗般的记录。其中既有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档”,也有“穷小子”邂逅精英女性的高贵爱情,还有女大学生与恋人的童话式爱情模式。时代的骚动,不仅粉碎了传统上“穷”给爱情罩上的阴影,而且让青年人体味“奋斗一生”的宝贵。尤其是优雅、知性女性的出现,给1980年代的爱情文化平添了几分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芜梆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莱芜文化的象征。其现代戏折射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爱情戏作为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戏相比有了全新的发展,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突破了历来的“才子佳人戏”的樊篱,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我们将从“忠于政治”、“融入亲情”、“秉承孝道”、“源自义举”四个方面阐释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的内容,并在与传统戏的比照中突显现代爱情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展开了第一次关于爱情的讨论。这场讨论以引入爱情的话题、肯定爱情的价值为开端,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围绕着张竞生的“爱情四定则”达到高潮。这场讨论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爱情和家庭     
爱情和家庭的一半是女性.家庭是以“性”为轴心的“生命圈”,——一个血亲的网络,社会的细胞.这细胞的“核”,便是——“性”.这是个古老、陈旧而又新鲜的问题.这是个科学界定.我们的法律明文规定:没有性行为的人是不准结婚的.这是文明社会对生命本体的爱护和尊重.就中要义之一,不仅仅因为他们不能繁衍后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具有维系家庭生命力的“细胞核”.这是指的“性残缺”.另一种情况是,即使是“性健全”的人,由于“性结合”的一方或双方无爱情,抑或双方原来均有爱情,但是在性爱和性结合的发展史上发生了进行过程中发生变政,如“外遇”和“第三者插足”,这“细胞核”即行裂变,旧有的爱情和家庭便不复存在,或者名存实亡,新的“细胞核”可能在废墟上生成.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往往从自身审美出发,强调自我的个人感觉,打破固有常识与传统故事性小说模式,从而起到先锋性的效果。《古典爱情》这部小说亦是通过解构与戏仿“古典爱情”的主题而达到建构其小说先锋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青岛地方戏曲柳腔的传统经典剧目中,爱情戏份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女主角话语中所显露的女性意识颇引人注目,具体表现为:剧中女主角明晰地表达了自己注重内心感受、有悖于封建门第婚姻制度的择偶观,为了坚持爱情理想她们不仅“敢言”,而且“善言”,不惜与封建权威斗智斗勇。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思潮、社会制度和风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并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当地女子性格特点的印记。而另一方面,柳腔爱情戏中女性意识的无意识特点又显示了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两性相娱:突破禁忌追寻新准则两性话题,永远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信奉“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两性是一个忌讳莫深的话题。1978年,当年轻的一代悄悄谈起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时,“爱情”这个字眼还是那么陌生和令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前同一位已婚的男教师发生越轨行为,并怀了孕,周围的同志以及她的父母批评她不讲道德,她却不以为然,辨解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某老师和他的妻子没有感情,而我和他之间是真正的爱情。”有一位男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同当地一位姑娘相亲相爱,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后来,这位男青年回了城,就提出与妻子离婚。人们责备他忘恩负义,不讲道德。他却说:“恩格斯早就说过,没有爱情还要硬拴在一起的婚姻,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9.
爱情教育是我国初中阶段学校教育的空白,一直到2004年,上海在试行的初三语文新教材中设置了“爱情单元”,爱情教育在我国才算真正开始。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是否应该引入爱情教育,引入爱情教育后会产生或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等问题,引发很大的争论。评定争论双方价值对错,主要在于对争论的对象性问题进行反思。只有经过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对象性反思,才能对爱情教育进行公正的社会评价和理性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0.
爱情依从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需要,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价值范畴。“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其基础和取向都是理想而非现实的。从爱情角度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爱的结局虽凄凉却也是完美的——它保全了爱情本质上的纯洁、真诚和崇高,避免了成为“围城”式的更大悲剧;而涓生和子君尽管因爱而拥有过婚姻,但他们最终失去的,则不仅仅是他们的婚姻,还他们曾经有过的深爱和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他利用原形批评这种文学手段,在其作品中渗透了多种原型意象,如颜色、太阳、以及圣经原型。《圣经》对哈代的思想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借助圣经中的神化原形意象,渲染了苔丝悲剧性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罪行。《德伯家的苔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自然,关于宗教的小说,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青年群体中掀起形成了.一股闪婚潮,许多青年开始抛弃传统的婚姻观念,选择新型的婚姻形式,出现了婚恋观念多元化趋势。青年由于心理上还不成熟,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要性认识得不正确,选择闪婚造成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闪婚主要是产生于当前社会的一种现象,社会转型对青年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影响,导致了闪婚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女魔的反叛——西方文学中恶女人形象系列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文明史,是逐渐从以圣杯为标志的充满和谐与爱的母权制社会向以剑为标志的充满暴力和战争的父权制社会的进化史,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史.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恶魔型"女人,充满了女性自身的原欲,她们对男性的近乎疯狂的复仇,对男权社会的激越的反叛,代表着一种颠覆男性统治的革命性力量.消解男权文化模式,超越性别角色的对立,建立男女平等的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则是理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化背景作观照,从各种视角来研究它们的演变和交叉,人们将会进入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可作三种角度的解读,从类型角度而言,很多涉及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它们在强化“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失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16.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忠诚与热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上帝、以正义为号令、以艺术为生命的自觉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而词的数量却很少,今仅存144首.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词作中,篇篇发自肺腑,首首凝聚衷情:直抒爱国情怀、修仙学道、艳情婚姻,表现隐逸情趣,表达生活感受等内容,应有尽有,可谓思想丰富,题材广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使网络直接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网聊和网恋,几乎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文化时尚。在高校里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许多大学生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网恋。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网恋?网恋心态有哪些?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研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青年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俄罗斯大学生对玩具的眷眷深情一直难以释怀。玩具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青年人的心理压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一旦"成人婴儿化"达到一种病态时,就会出现不敢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期望停止成长和逃避成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