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值的线性关系,并建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内β-actin mRNA的水平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心肌和肾组织中β-actin mRNA死后24h内的降解速率更显著,而脑组织中β-actin mRNA的降解速率变化不明显。各组织的Ct值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大鼠死亡早期脑、心肌和肾组织内β-actin mRNA降解明显,可以通过其降解规律来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像,探讨视网膜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15组,死后0—28h内(20℃),每2h提取视网膜细胞进行Feulgen-Van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视网膜细胞核的异形指数(ID)、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AOD),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视网膜细胞核AOD和IOD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ID则呈上升趋势。28h内各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如下:YAOD=-0.009XAOD+0.590,R^2=0.949,Y100=-0.097X。+18.903,R^2=0.968,Y10=0.122X10+2.246,R^2=0.951。结论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降解,并与PM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IBSA图像分析系统 ,观测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 (HHF3 5 )染色变化。结果 在大鼠死后 5 4h内 ,心肌骨骼肌呈不同程度的HHF3 5缺染 ,其面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经对IBSA图像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F心肌 =5 88 2 7,F骨骼肌 =3 5 1 2 5 ,P <0 0 5 ) ,具有显著性差异 ;经逐步回归分析 (r心肌 =0 943 ,r骨骼肌 =0 95 8,P <0 0 5 ) ,具有正相关关系。所建方程y心肌 =-3 0 5 68+1 0 0 3x1,y骨骼肌 =-2 4 897+0 986x2 (X为HHF3 5缺染面积均数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定时间内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细胞HHF3 5缺染面积 ,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膈肌β肌动蛋白mR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死后不同时间心肌和膈肌β肌动蛋白mRNA(β-actin mRNA)的降解变化。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1℃的温度控制系统,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βactin mRNA在死后即刻至12d的变化,并对电泳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死后即刻,以及保存2,4,6,8,10,12d的大鼠心肌组织样本中均可检测到β-actin mRNA,而膈肌组织仅在死后即刻和保存2,4,6d的样本中检测到-βactin mRNA;-βactin mRNA的扩增产物在死后12d内呈下降趋势。结论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中的β-actin mRNA,其在死后12d内的降解呈现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  相似文献   

6.
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评价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方法SD大鼠20只分为死后0、1、3、5、7d共5组,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提取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在相应时间段提取RNA,应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织中看家基因GAPDHmRNA和β-actinmRNA的水平,Vilber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扩增产物IOD值,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GAPDHmRNA、β—actinmRNA扩增产物相对灰度与积分光密度值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大鼠脾脏和脑组织GAPDHmRNA和β-actinmRNA在死后5d内可检出,心脏和肾脏在死后3d内可检出,而肝脏和肺脏GAPDHmRNA和β-actin mRNA降解较快,仅在死后1d内可检出。结论脑组织和脾脏中mRNA稳定性较好,适用于PMI特别是晚期PMI的推断。除环境温度外,环境湿度也是死亡时间推断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Zhu Y  Dong YC  Liang WB  Zhang L 《法医学杂志》2011,27(3):161-3, 177
目的 探讨小鼠死后不同时间和温度下脑组织β-actin mRNA、18S rRNA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24只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断颈法处死后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中(4℃、37℃),恒定环境湿度为80%.分别于死后即刻和0.5、2、6、24、48h取小鼠脑组织进行总RN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肾脾细胞微管蛋白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后,分别于死亡即刻和死后1、2、3、5和7d剖取脾脏、肝脏及肾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微管蛋白含量,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至死后7d仅可见很淡的微管蛋白印记谱带,其中微管蛋白在肝脏内降解速率最快。3种组织内微管蛋白含量变化的同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分别为:肝脏Y=-2221.1X+14844,r=0.9823;脾脏Y=-1871.1X+11344,r=0.9749;肾脏Y=-1878.1X+13715,r=0.9629。结论大鼠死后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降解规律与PMI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Fang C  Lin XH  Jing HL 《法医学杂志》2010,26(4):250-252
目的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观察猪眼视网膜细胞DNA降解规律,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方法猪死后取眼球放置于避光、温度(15&#177;2)℃、湿度(50&#177;5)%条件下,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22、24 h提取猪眼球视网膜细胞,进行SCGE,荧光显微镜采集图像,并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IMI 1.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死后2~24h,视网膜细胞DNA降解程度随着PMI延长而增加;头DNA含量(%)、LT/LH、IT/IH与PMI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227-5.188 x+0.019 x^2+0.001 x^3(R^2=0.971)、y=0.035e^0.191x(R^2=0.947)、y=0.099 e^0.264x(R^2=0.955)。结论运用SCGE检测视网膜细胞DNA降解情况有助于推断PMI。  相似文献   

11.
实时RT-PCR检测大鼠死后管家基因mRNA的时序性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死亡大鼠管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可行性,为死亡时间(D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寻找新的研究手段。方法应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脑和脾中管家基因GAPDHmRNA及β—actinmRNA的水平,结果用循环阈值(简称Ct值)表示,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值的线性关系,并建立死亡时间推断回归方程。结果GAPDH mRNA和β—actinmRNA的Ct值均与PM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在定量分析mRNA降解的研究中是一个较理想的技术手段。选用管家基因作为PMI推断的研究对象,可在法医检案中消除其他基因因为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更具实用性。Ct值作为动态监测机体死后不同时间点的客观指标.与死后不同时间点的线性关系良好,推断死后经过时间尤其是晚期死亡时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肋软骨及牙髓细胞DNA含量与PMI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ng R  Wang WP  Xiong P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4-176
目的探讨人死后肋软骨及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寻求推断PMI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细胞图像分析技术分析高温(30~35℃)及低温(15~20℃)环境下人死后0~15d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情况。结果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解,其中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在死后0~4d内有一个降解平台期。统计分析两组温度下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I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依据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可进行PMI推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脑组织8种RNA指标,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水平与早期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方法将2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死后0 h)和4个实验组,实验组断颈处死后分别置于5℃、15℃、25℃和35℃的环境中,于死后1~24 h内9个时间点提取脑组织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种RNA指标(β-actin、GAPDH、RPS29、18S rRNA、5S rRNA、U6 snRNA、miRNA-9及mi RNA-125b)的表达水平,ge Norm软件选取合适内参,SPSS软件对内参标准化RNA指标进行回归分析,R软件构建推断PMI的数学模型,另选6只已知PMI的SD大鼠予以验证。结果 5S rRNA、miR-9和mi R-125b表达稳定,可作为内参指标。β-actin和GAPDH具有良好的时序性降解规律,在24 h内随PMI延长不断降解。R软件拟合得ΔCt值随PMI和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可用以推断PMI。运用β-actin和GAPDH验证模型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4.1%和22.2%。结论β-actin和GAPDH表达水平与PMI和环境温度相关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为温度变化条件下的早期PMI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死后人体骨骼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缩脲法测定室温下死后不同时间人体右肱二头肌和右股四头肌的全蛋白浓度,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40 nm处的吸光度,得到骨骼肌MFI值。以死亡时间为自变量(x),MFI值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死后早期,人体骨骼肌MFI值随着时间延长逐步增高,之后趋于平缓,以12 h内最为显著。死后0~12 h,右肱二头肌回归方程为y=32.660+3.227 x(r=0.987 9),右股四头肌回归方程为y=32.380+3.495 x(r=0.983 9)。结论 MFI与死亡时间相关性强,结合法医实践经验,对于死后早期(尤其12 h内)死亡时间推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