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上的种种争论,本文提出区分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前者把人看成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和世界运动变化的目的;后者则认为人类的中心地位是一种价值立场而不是一个自然事实.文章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并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指出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虚假的独断论,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一种必要的价值前提.走出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抛弃世界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仁平  彭坚 《求实》2004,2(12):43-45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清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不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应该继续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旗帜 ,扬弃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走向以坚持人的尺度与自然的尺度相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主张,不同于"人是宇宙中心"的古代人类中心说,也不同于"人定胜天"的近代人类中心说,而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人类中心说。人类中心主义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认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也不是生态正义的反对者,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反而是人们没有正确践行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理论基础和强大动力,也是生态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合理形态,它既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近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扬弃,又是对自然中心主义合理因子的吸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是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物。本文简要介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主要形态、实质内涵、遵循的原则,以及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观基础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涉及它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都存在分歧。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对当代环境问题负责,学者们也看法各异,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实践上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的利益,这是应该走入的理性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价值观方面坚持捍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给予其全新的阐释。文章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新版"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祥金 《理论学刊》2005,42(4):62-65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目前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实践中为我们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环境犯罪法益观的确立应当考虑法益本身的权利属性与功能定位。由于法益的享有主体必然可以还原为人的权利,故法益在发挥其功能导向的同时始终是围绕着人的权利而予以展开的。此外,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法治与权利发展现状,也应当继续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法益观。"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并不是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强调继续在法治的语境下,重视公民个体的权利保障,努力构建我国的法治治理体系。"生态中心主义"的法益观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权利发展基础与法治现实语境。由于现有的刑事立法体系也是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而法治的构建阶段则是强调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和保障,故"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属于在合法性的基础上追求现实的合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有利于对环境予以切实地刑法保护。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继续坚持和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具有现实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其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生态领域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进而推进环境领域治理的法治化与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是在人类中心的人生哲学指导下,带着一种强烈征服自然的愿望,而且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但是这种辉煌成就却反过来统治,压抑着人性,劳动被异化,人也被异化,整个人类文明也因此而处在危险的边缘。金岳霖强烈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而向往和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金岳霖不从人类中心观、自我中心观来观察和处理各种哲学问题,而是从超越形而上的“道”的高度来审视一切。“以道观之”具有一定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及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在现代建立和谐社会背景下对这种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将国内学者关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讨论综述如下,供参考。 一,国内外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 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值物学家墨迪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著中展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念,其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人类评价自身的利益高于其它非人类,这是自然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要解决当代全球问题,走出人类困境,寻求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途径,必然要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审视、思考。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和研究,以阐明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应该采取的态度——扬弃,其结果使我们必然走进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的症结在于这一看起来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常识观念在面对现实与历史问题时陷入了种种困境。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一种主体主义的模式去定位人与自然关系,这严重局限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当是确立在共同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所持的强烈的工具性及功利性态度使得生态价值难以转换为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直接妨碍了人们理解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并形成一种健康成熟的生活态度。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立论前提的实践活动本身就需要作出深刻反省。实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类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人类的职责。反省人类中心主义其实也是对“现代性”的反省,更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