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影响。方法 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期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JP2〗将80例脑卒中后软瘫期(Brunnstrom 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法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Fugl- Meyer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分期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分期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 分期针刺在改善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组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VCI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5例)和药物组(26)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督脉穴位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多奈哌齐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水平及中医证候量表、MMSE量表、Hachinski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rontal assessment battery, FAB)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H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g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针刺组升高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MMSE、Hachinski、F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FAB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针刺组增加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chinsk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论 针刺督脉组穴可改善VCI患者认知能力,且疗效优于多奈哌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味八珍汤对结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FOLFOX6方案化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加味八珍汤。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合格率、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营养状况合格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P、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八珍汤联合化学治疗能够降低结肠癌术后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化学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病症状量表、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 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不良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β、IL 6水平。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SF MPQ评分、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同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频组、联合组,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低频组疗法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时间参数[口腔运送时间(oral transit time,OTT)和舌骨运动时间(hyoid movement time,HMT)]和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评价吞咽功能。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与低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均显著降低(P<0.05),吞咽障碍程度、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均显著增加(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降低程度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低频组(P<0.05)。结论 在常规吞咽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舌部肌肉运动,缩短吞咽时间,提高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15例。针刺组患者每日接受针刺治疗1次,康复组患者每日接受康复治疗1次,针康组患者每日接受针刺治疗与康复治疗各1次。3组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el-Meyer评估量表(Fuge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runnstrom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基于MB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针康组FMA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治疗2、4周后,3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0.05),针康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针刺组比较,针康组在改善患者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而康复组在改善患者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患者在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的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在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促进瘫痪肢体康复等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或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JP2〗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0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和加味补阳还五汤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JP〗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MA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研究组FMA和ADL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疗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内服可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即揉推"颈部五线"联合抻颈肌、轻点穴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非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治疗经验增减,即以揉推"颈部五线"为君,以增加抻颈肌时间为臣,以轻点体穴为佐使.在治疗前,治疗3、6周后评定患儿颈部歪斜角度和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6周患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颈部歪斜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颈部歪斜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对改善患儿颈部歪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确切,整体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予以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且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过程中每组均脱落2例,每组最终完成病例数均为3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周6次,所有患者均接受28 d的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应象刺血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的变化、运动功能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应象刺血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