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俄苏时代的女性革命家柯伦泰夫人的妇女解放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汉译,在"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掀起了巨大的翻译和阅读潮流。其理论和创作中所提倡的"新道德",将肇始于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柯伦泰夫人在理论和小说创作中所构建的"革命加恋爱"叙述模式,引发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红色罗曼蒂克"创作。但是,中国现代左翼罗曼蒂克创作,并不是对柯伦泰夫人的简单复制,其在构思故事、表达价值立场的过程中,受到中国革命的具体语境和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既有模仿也有变异和创新,其审美内涵也较之于柯伦泰夫人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复杂,也更加的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4.
以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黄修己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等具代表性的文学史叙述为视点,考察并反思其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内涵、特征、意义和代表性文本个案等诸方面问题的阐释与表达,从中获得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不同维度、不同观念和不同方法的多样启示.尽管这些阐释与表达尚有其局限性,但并不妨碍我们确证新写实小说经典化解读的由此开始,以及通过此来进一步把握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思想文化基本流向的企图.  相似文献   

5.
再论冰心与“问题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异的文学现象。冰心以她创作“问题小说”的时间、数量以及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典型性成为“问题小说”的“首席作家”。她的“问题小说”创作既体现了她鲜明的个人性,也体现出了当时同类小说的时代特色及其普遍优缺点:即注重思辩而不彻底,面向社会而有所偏爱,注重观念而忽视技巧等等。因此,本文以她的“问题小说”作为全面考察、综合评价“问题小说”的立足点,试图以此解释“问题小说”在这一特定时期如此兴盛的原因,其主要内容、特征、意义及其局限何在  相似文献   

6.
女性作家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小说到影视作品,前者通常有一个女性立场,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而后者则代之以或"隐"或"显"的男性视角,女性立场往往被消解了,具有时代进步色彩的女性意识被抹煞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以男权文化为底蕴的大众审美心理和接受视野的存在,是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21世纪的中国影视创作,理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女性意识的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影像时代.作家对影视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批判到以作品改编、影视创作等各种方式介入,彰显了影视主导的文化语境中作家的立场选择.一系列尝试之后,作家对于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在心态上逐步回复冷静和理性,并试图保持自身创作的独立性.但是在影视浪潮的冲击下,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出现了影视化倾向,影视的叙事性特征正在影响着当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由于朝鲜与中国地理上唇齿相依,文化上血脉相连,几千年来,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是全方位的,并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朝鲜古代小说中,以梦为素材,或者以梦幻构造为根基的作品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梦字类汉文小说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类小说在心态文化、制度文化、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都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过程中,朝鲜民族对其的看法、取舍、评价及再创造,了解朝鲜民族的审美心理及其特征,这对正确把握朝鲜半岛汉文学的文化特征、所蕴含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20年开始,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家们秉承着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多重创作形态.其中有鲁迅开创的文化批判型,茅盾为中坚的政治功利型,废名和沈从文倡导的文明怀旧型,还有赵树理为代表的乡村代言型.不同的创作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关系.90年代后,乡土小说创作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制度文明是西方文化数千年来艰辛探索的智慧成就,然而,它在当下却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时空环境移位的双重冲击,显出了转型期的困惑与窘境。在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发生的历史原因与逻辑,辨析了西方制度文明的长短优劣之后,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文化和制度形态与后现代有根柢性的缺陷。因故,后现代的制度文明当有他途综合与重构的必要。其中,东方的文化和制度形态,有不可多得的模型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特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母女关系所折射出的深邃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阳东辉 《时代法学》2007,5(5):52-57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已给中国经济法学研究带来了理论解释的任意性、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主观性和权利话语的非中心化诸多负面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后现代主义给我们提供的反思维度和批判精神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辨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经济法的影响,充分认识其负面效应,适当借鉴其批判精神,是经济法学人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14.
肖绮雯 《政法学刊》2011,28(3):123-128
海岩一系列的公安题材小说在当代小说大众通俗文学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用"案件+爱情"、"冷艳"复加突破公安题材小说制造英雄呼唤崇高的原有模式,成功制造了一大批英雄民警和爱情英雄,用独特的公安文学视觉用执着的崇高审美开创出"因冷艳显得更浪漫、遇到热辣即回归理智"的题材叙事模式,成为当代文学大众文化中"最不雷同"的成功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他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他的小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化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对基督教化中传统的贞操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他把民俗化与他的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民俗化现象常常影响到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  相似文献   

16.
危险驾驶罪的理论错位与现实危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中没有必要规定危险驾驶罪。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是后现代的背景,前现代的问题,西方学者提出在后现代背景下为反思现代性而提出的风险社会的概念不适用于中国,不能以风险社会作为论证危险驾驶罪合理性的根据。并非以科学的方法获得的民意不能成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民意基础。行政权重效率,司法权重公正,以刑罚方式惩治多发但危害不大的危险驾驶行为反而不利于遏制该种行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后存在着很多难题并会带来很多弊端,无法产生期望中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的本体价值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少伟 《河北法学》2006,24(9):49-55
在法的价值体系中,至为根本并决定其他价值者为法的本体价值.受现代社会整体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之决定,现代法的本体价值为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统一,并与传统和后现代法的价值相区别.对我国民事立法而言,现代法的本体价值有助于我们克服价值迷失和主体误置之弊,坚持个人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切实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并注重社会正义价值,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法学理论正面临“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压力。后现代思潮主要知识进路和思想工具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传统法学理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能力回应后现代的挑战,其原因也就在于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法律的理性能力缺乏充分的批判和论证。由于我国传统法学理论的思维范式发源于知识论思想传统的合法性,所以,后现代思潮实质上是对作为传统法学理论之基础的知识论思想传统进行挑战。因此,若要充分回应这一挑战,就必须实现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化,路径之一就是将人从单纯的法律认识主体转化为法律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9.
生态整体观是在对机械世界观的质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与后现代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论结合并受现代生态学启发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具有强调事物内在联系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等特点。这为解决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是我们变革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所应确立的世界观。但过分强调生态整体观,会导致在环境法学研究中出现两大误区:其一是重整体轻个体——公民环境权研究的缺失;其二是过于强调自然价值——自然可以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