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12,(9):65-F0003
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制作和使用瓦猫的习俗。昆明周边的彝族村落,大理的白族村落,都会在正房的屋脊正中安放一个瓦猫。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村子里。我见到了坐镇在屋脊上的那个精灵,造型夸张。张着的大嘴基本就是它的头。在路边的砖窑旁打听后,我找到了制作瓦猫的人——猫福,真名郜金福,他家里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瓦猫。猫福给我展示了制作瓦猫的过程。制作瓦猫不需拉坯,  相似文献   

2.
北京一些居民如今爱养猫,因为它温顺、娇嗔、惹人喜爱。政府一贯明令禁止在城区居民区内养狗,对养猫却没有任何限制。猫对主人的居住条件并不挑剔,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社会名流,猫常被视为家中成员之一,“同甘共苦”。一般居民不养名贵品种,就是些普通的黑白猫、花猫、长毛猫,稍讲究的也不过是波斯猫。人们很少买猫,往往是谁家猫下了仔,就分途给四五家亲友,于是,猫的家族也就在京城兴旺发达起  相似文献   

3.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是要在风中逝去的. 比如炊烟,比如村庄上空的鸟声,比如父亲,像一朵柳絮,在村庄的枝头上悄然逝去的父亲. 父亲说:我怕黑,我怕停电.父亲是怕无边的黑暗把他给吞噬了,怕在暗夜之中被死神牵住他的衣角.他怕寂寞,他怕冷,因为他怕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12)
<正>小时候家里靠近热闹的市场,祖父开杂货店,经年有鱿鱼、甘贝、虾米、小鱼干等南北货进出。香喷喷的海味,常常引来老鼠的觊觎,捕鼠器常常用过一次就失灵了,养猫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有的猫是捕鼠高手,一进驻再也不见鼠辈横行;有的猫禁不住海味诱惑学会偷吃的,或是雨季一来它们找不到适合的场所随地便溺,就会难逃被放逐的命运。每天营业将近17个小时的店,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逗猫玩、喂食、  相似文献   

5.
猫一样的员工 你知道“80后”在早上是如何叫醒自己的吗?80%的人不用闹钟而是手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员工!他们有着猫一样的性格:有些粘但又不会太粘,你叫他时他不会听你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最近和许多老总聊天,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过去几十年的管理经验现在突然失灵了!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  相似文献   

6.
《天津政协公报》2014,(9):42-42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有个著名的"八交九不交"原则。所谓"八交"就是要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仔细想想,曾国藩的这十七条交友原则很有道理。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才能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行;和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     
《当代广西》2014,(18):9-9
正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村上春树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受访时回答"到底井代表了什么",他说,只要想象自己待在井底,就有很强烈很生动的场景出现,"你看写小说就有这个好处,你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真是太棒了"你要关注专业以外的事情,但是你必须要负责任。不能够胡说八道,比如我的专业不是教育,我要对教育发言,那我要对  相似文献   

8.
老子对传播有深刻的认识。他创造了"道""、无"、"有"等传播符号,并提出"道"是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他对传播的方式方法、传者及受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传播应遵循自然规律,传播过程中,受者应该多观察、少说话,传者要真诚交流等,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们强调中学语文的重要性时,是在人云亦云,还是确实意识到它的与众不同?为推崇甲学科而贬低乙丙丁,作为一种性情偏嗜并无不可,作为一种方法则不可取。但既然我正试图谈论中学语文,上述顾虑就大可抛开。,比如,我无意冒犯数学的尊严,但当一个人已经具备娴熟的四则运算能力,他日后的工作又全然不依赖复杂的数学计算(即使偶有所需,一台简易计算器也能随时提供充分帮助),那我不得不说,数学成绩对他日后人生的发展未必会有决定性作用。英语也如此,  相似文献   

10.
有则笑话,说的是兄弟三人比身高,老大夸口:“我站起来,头顶天脚着地”;老二说:“我坐这,屁股靠地,头已顶天”;老三说:“我不站不坐,只要嘴一张,上嘴唇触天、下嘴唇就贴地了。”一路人惊闻,不禁反问:“那你的脸呢?” 这虽是则笑话,却被路人问出了一个道理,大凡吹牛者都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想把自己的劣  相似文献   

11.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12.
亦杰 《公民导刊》2011,(7):55-55
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扯到了知识与文化的关系。有的说,有知识必定有文化,比如比尔·盖茨,是计算机大王,有知识;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给慈善事业,有文化。有的说,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比如湖南郴州原市委书记,以“儒雅”著称,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能说他没有知识,但他任职七年.吞噬三千万元,绝对没有文化。还有的说,知识浅薄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比如,汶川大地震中,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同行的人的脱颖而出,人们只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也赶上去”,另一种是“把他拉下来”。决心“赶上去”的大多数赶上去了自己也脱颖而出了,决心把走在前面脱颖而出的人“拉下来”的人同时自己也真正被“拉下来”了。后一种人永生不会脱颖而出永生不会干成大事业,因为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到把别人“拉下来”而从未用到“我也赶上去”,怎么能走到前面呢? 世界很大也很复杂,世界的人很多也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人:“把前进者拉下  相似文献   

14.
不能没有你     
大伟 《中国残疾人》2006,(11):47-47
李兰兰:我是个南方的侏儒症人,有自己的事业。我通过你们杂志结识了一个心灵手巧的西北重度肢残人。我曾付出了自己的百般努力把他背出了家门。但我既不能放弃自己的工作迁居到他的家乡,他的家人也无法放心地让我把他带走。难道我们的感情就要因此结束了吗?大伟:我们只好无可奈  相似文献   

15.
林宪 《台声》2006,(10):18-19
我生于1918年,今年88岁了。早年先长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我是屏东客家人。1895年《马关条约》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民义不臣倭,组织“台湾民主国”抵抗日军侵占台湾,后来“台湾民主国”失败了,又有义勇军奋起。南台湾有林少猫的起义,林少猫有一个得力部将叫林添福,和我们同村,家父就是追随林添福接受林少猫领导抗日的义军。根据日本官方的记录,林少猫所部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当然受到人民的拥护。1902年,林少猫在“后壁林之役”遭日军歼灭。家父是少数幸免于难的人,翻过南中央山脉逃到台东,隐居起来,先做农,后经商,所以,我是…  相似文献   

16.
勒维纳斯认为伦理学和神学有着共同的核心概念,这就是对他者的责任。责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初的关系。上帝的不在场和隐蔽,使得人只能转向邻人,通过邻人之路走向上帝,这个邻人就是他者,邻人之路就是对他者承担责任之路,因此伦理学成为第一神学。勒维纳斯的第一神学有别于一般的有神论,他注重的是独立的不依赖上帝的对他者责任的承担,是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说服”工作是领导干部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精通“说服人”的学问,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所谓“说服人”,就是要使自己(主体)的想法变成他人(客体)的行动。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时又依赖了说服者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8.
假若你存有私心,受了骗,比如,你正想发意外财,恰好有家公司高息诱你投资,其实这家公司并不存在,白白骗走你一笔钱;又比如,你正想升官,恰好有人找上门来,说他同什么人物关系过硬,可以帮你活动活动,他带着骗你的活动经费早已窜得无影无踪,你却还在时时等待他送来的好消息。骗子固是可恨,受骗者也不值得同情。假若你未存私心,怀着很高尚的动机要帮人一把,反让人骗了,这真叫人太伤心了。可叹这样的伤心事偏就让我屡屡碰上。第一次是在火车上。挨我坐着的那个人不时挤近我,将头耷拉在我的肩上睡觉,还打着小呼噜,我摇醒他,推…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俱乐部     
最近有朋友告诉我,他快崩溃了,承担不了生活的压力,其实他刚刚毕业两年,情况也算在同龄孩子中不错,在一个大的IT公司,有一份相对稳定收入尚可的工作,可是距离他的目标还很远,未来在他的眼中很渺茫.看不到希望。我告诉他.对自己负责任.就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任!他释然!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了,爱他(她) 的人就会更轻松更放心.他(她)也会更有能力去照顾她(他)所爱的人!就象自己经常阅读的《中国女性》中领悟的:人生路上免不了有苦有乐,有悲有喜,重要的是打理好自己的心境,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我诚心诚意地相信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情舒畅。可是在我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使别人心情舒畅。我每遇到一个人,都试图想象出从此人身上觉察不到的一个迹象:使我感到我重要!我会马上对这一迹象作出反应,这样,奇迹就出现了。但是,有些人十分自私,他们意识不到别人也希望自己感到重要。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排长队等候接见,当我最后同公司的销售经理握手时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的情景。我相信,那位销售经理是不记得这件事情的;实际上,他也许从未意识到他是怎样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