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刘士合 《法制与经济》2008,(16):103-105
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探索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家网站发表文章对当前的校园危机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突发性的校园暴力。近年来在全球如同爆米花此起彼伏,且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3.
刘宏宇 《法制与经济》2009,(24):55-56,59
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应当预防,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的根源在于人类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无论多么理想化的预防措施都不能奢望根本杜绝体育暴力的发生,更不能杜绝体育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对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倾向,预防应当与矫正同在。而且,对于暴力倾向而言,在暴力外化之前先给予人格矫正,应当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探索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邓联华 《法制与社会》2011,(17):175-176
本文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的具体情况,就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预防校园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来各地频频有关校园暴力发生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暴力被害与学生的性别、性格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借此寻求便于操作并减少校园暴力发生的预防措施,本文提出减少校园暴力首先应构建校园文化,减少暴力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建立校园安全状况报告制度,完善被害学生的救济制度三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刑事政策是我国刑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政治与法律生活中已经受到高度的重视。面对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刑事政策可以在防控校园暴力中担当起应有之义。通过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的界定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刑事政策视野下凸显出主体和行为方面的特殊性,并由此展开对防控校园暴力刑事政策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琴 《法制与社会》2012,(21):169-170
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有必要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的成因、危害和现象,更要勇于为预防校园暴力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校园暴力的形成与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鹰 《政法学刊》2007,24(4):97-101
校园暴力越来越明显地侵害到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教学秩序。校园暴力个案与暴力程度均有增长,帮派情形明显。校园暴力的形成和增长,与许多具体的相关因素如学生的低自尊、学生在学习或情绪困扰上的挫折、被排挤、逃学、帮派力量、药物和酒精滥用等有关系。学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缺乏参与空间等,也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爱缺失、影视与网络暴力影响、社会冲突、失业和贫困、医疗保健的缺乏等,也成为重要因素。政府在规划、财政支持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预防和处置校园暴力的重要职责。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社区与警察的三方合作,教师、学生与家庭的三方合作,是消解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国外一般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来加以防范。在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只有认真分析这些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得力的措施,才可以有效地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陶宏 《法制与社会》2013,(22):173-174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屡屡见之报端。不单单是我国,从世界范围来看,校园暴力事件也有着日益增多的趋势。各国政府、专家、媒体均对这一现象予以广泛的关注,我国针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政法学刊》2018,(4):118-123
校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全新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寻求更好的对策。互动仪式链理论首先是关于情境的理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由情境所构成,而且每个人都生活在局部情境之中。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校园暴力的微观情境源于家庭情感的失败、学校教育的缺失、网络亚文化的助推;由此形成的情感能量,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催化出校园暴力行为,同时也揭示了微观情境和情感能量作为互动仪式链中核心要素在校园暴力中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得假释”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的预先在立法上设置的限制部分犯罪分子适用假释之资格的制度。对因“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的对象范围如何理解,值得探讨。“暴力性犯罪”不等于“暴力犯罪”,包括实际“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而直接侵犯人身或以此非法获取财物的犯罪行为,但不宜包括只侵犯财产关系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的刑罚是指个罪所宣判的刑罚而不是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  相似文献   

14.
黄春建 《法制与社会》2012,(17):295-296
当今社会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且呈现出新趋势.对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暴力文化为青少年进行暴力犯罪提供了诱发氛围,价值取向、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探讨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的相关性,有利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遏制暴力文化的泛滥,以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警察违法暴力是具有警察身份的人实施的违法暴力行为,包括刑讯逼供等职务暴力也包括其他非职务暴力,警察违法暴力根源于警察权的天然暴力性。人们对警察的畏惧与对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警察违法暴力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江月 《检察风云》2007,(3):30-32
新年伊始,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暴力案件.当地时问1月3日,在华盛顿州一所高中,一名17岁的学生被人射杀.   美国迄今为止,最血腥的枪击案,发生在1999年4月20日,科隆比纳中学的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冲进校园疯狂射击,在短短16分钟内,杀死了12名学生和1名老师.……  相似文献   

17.
袁启堂 《法治纵横》2011,(19):50-52
校园冷暴力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问题是新时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大性、交叉性、领域性难题。当前我国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规定内容分散且缺乏协调配合,在权责主体、制裁措施、救济方式等方面存在制度疏漏,无法有效回应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治理需求。积极推进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转型及立法体系建构,是纾解我国网络暴力治理困局之关键。推动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转型,既要树立协同共治理念,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以及法律与技术的协同,也要确立系统性法治模式,充分发挥部门法的协同共治功能。在协同共治理念与系统性法治模式的指引下,应遵循领域性立法思维,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搭建网络暴力治理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完善网络暴力治理配套法律法规制度,构建起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专门性立法体系,全面实现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影响了法条的准确适用。随着近年袭警案件的频发,对暴力意义的正确诠释凸显。暴力是限于直接暴力,还是包括间接暴力?暴力的形态仅限有形暴力,还是也包括无形暴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实践对暴力的内涵进行解读。此外,对暴力程度的准确界定也值得思考。近年来,袭警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法应如何应对袭警问题,值得思考。文章作者结合国外刑法理论和立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暴力对于抢劫罪的认定具有基础性价值,暴力的对象和程度的界定则是准确定位暴力的核心内容。文章对暴力的对象是否包括物、其他在场第三人,暴力的上限、下限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暴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