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公民意识逐渐加强,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分析,并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提出建议,对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将依法行政与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结合起来,这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作为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由于涉及到民主政治与社会公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和谐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成为一个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着公共服务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公共服务的主体倒置,甚至官民对立、公共权力的作为与不作为失责等问题,为了构建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提高政府回应力,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加强问责制度建设,建立有责任的政府;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做有能力的政府。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和权利主张,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向有关方面传递诉求的网络民意表达形态和社会传播现象。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网民更愿意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因此,政府要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重视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在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撑下做好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刘涛  杨琳瑜 《电子政务》2012,(11):68-75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是风险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交织背景下巩固政府合法性的必然要求。利益冲突是社会转型期引发社会风险的根本因素,虚拟社会为利益冲突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运作空间;制度化风险与风险的制度化、"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和信任危机导致的风险经过虚拟社会的传播而扩散;虚拟社会中风险弥漫致使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流失;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要着力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深层问题,为此应构建面向风险社会治理的政府公信力实现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详细描述了民间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公信力建设中的用户参与情况,深入剖析在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公信力建设中用户充分参与的作用。用户参与可使机构更有效地反映用户的价值观、利益和要求,增加机构在用户中的公信力。本文认为,公信力建设将是民间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成为其获得各方面资源的前提,而公信力建设也将有效促进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调节的缺失或缺位,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一些地方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行为失当,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反映着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公众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尺度.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已成为必须正视也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会的勃兴与公民社会的崛起,民间“草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不断涌现于公共话语领域,加剧了与政府之间的话语权竞争,引发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公共信任与社会软权力,政府公信力的本质并没有完全嵌入公权力的运作之中。在畸形裂变的权力观、紧张错位的政民关系、信息不对称视域下传媒的鼓噪与误导等多重因素浸染下,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视域下,要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必须重塑健康的权力观、建构友善互信的政民关系、主动信息公开,以期实现政府公信力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一、政府公信力及其体现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政府能够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要正确看待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将网络舆情视为工作的检验标尺,改变传统处理网络舆情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合理合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2.
吴江  李志更 《电子政务》2012,(10):10-17
阐述了电子政务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双刃剑"效应:电子政务发展一方面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成为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府的质疑有增无减,提升政府公信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分析并指出,电子政务缘起于重整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以公民为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与机制;加强能力重构,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管理的基石.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整体弱化、层级差异和“塔西佗陷阱”特征,公信力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管理实效的重要因素.应当从政府善意、政府绩效和公共沟通这三大维度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以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李天太 《山西政报》2006,(20):32-32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和服务效率足优化政务环境的核心,是有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省各级政府干部,没有公信力的政府.是软弱涣敞、难有作为的政府;没有公信力的政策,是失去诚信,人民唾弃的政府:没有良好服务的政府.是不称职、不合格的政府。一语道破了优化政务环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必须树立诚信意识、人局意识、发展意识、速度意识、人本意识,努力建设守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开放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公众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王香莲 《传承》2013,(6):144-146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贵州社会大局平稳,但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诸种困惑,如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公信力下降、官僚作风尚存等。维护贵州社会稳定的出路是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建设,杜绝失衡,强化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社会稳定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香莲 《传承》2013,(4):144-146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贵州社会大局平稳,但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诸种困惑,如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公信力下降、官僚作风尚存等。维护贵州社会稳定的出路是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建设,杜绝失衡,强化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社会稳定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包含合法、诚信、坚守使命、绩效和自主性五个构成要素.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普遍不高而且不时遭受重创,亟须加以重塑与提升.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我国政府长期存在职能的缺位与越位,表现为准入过严、过度干预、监管不力和缺乏扶持等.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降低慈善组织注册门槛,实行直接登记和统一管理;立法强制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实现透明慈善;消除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和特权优惠待遇;强化监督问责制度,构建外部监管体系;促进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与绩效提升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慈善组织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官办色彩或曰政府主导性。当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普遍不高而且不时遭受重创,亟须加以重塑与提升。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我国政府长期存在职能的缺位与越位,表现为准入过严、过度干预、监管不力和缺乏扶持等。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应定位于降低慈善组织注册门槛,实行直接登记和统一管理;立法强制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实现透明慈善;消除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和特权优惠待遇;强化监督问责制度,构建外部监管体系;促进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与绩效提升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管曙光  朱鹏程 《群众》2007,(6):52-53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赋予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根本的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以依法行政、诚信为民为抓手,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公信力的政府,带动和促进“诚信淮安”建设,为全市的科学发展创造了德政生态。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09,(3):92-92
陈景云在《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政府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直接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进程,决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先导和表率作用,认真研究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措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