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监督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在我国,实现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是审判机关执行法律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如果说司法是保障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那么审判监督就是司法救济的最后关口。审判监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现代司法理念的最终价值准则从国家的三种权力的本质分析,相对于立法权和行政权而言,司法权是国家终极性的权力,审判作为公民行使权利及社会实现安定的最后保障,公正始终是其孜孜追求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2.
姜起民 《法制与社会》2014,(22):117-118
司法权是国家权力中的弱者,但其在国家权力控制链中却处于源头地位,而司法权本身也必须得到控制与制约。司法是社会的正义之源也适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司法是社会正义之源的理念对于构建国家权力合理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推进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反思司法潜规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一飞 《政法学刊》2005,22(4):46-49
司法潜规则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具体表现为自由裁量权过大;无原则的量刑迁就;侵犯人权的诉讼拖延;变相放人的监外执行等等。其产生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程序正义的忽视;转型时期司法权力的异化;程序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今天的司法正义是潜规则下被扭曲了的正义,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树立司法权威,加强程序法制;加强司法监督和权力制约;加强司法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法治化的司法理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现代化有赖于司法理念的科学定位和在此基础上的理性制度架构。没有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司法现代化是困难的。司法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至少应当包含下列内容:司法权应当是一种中立性权力;司法权应当是一种被动性权力  相似文献   

5.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是与裁判有关的国家活动 ,司法权也就是裁判权 ;司法权存在的目的 ,一方面是给那些受到损害的个人权利提供一种最终的、权威的救济 ,另一方面也对那些颇具侵犯性和扩张性的国家权力实施一种中立的审查和控制。相对于行政权而言 ,司法权在程序上具有其特性及独立性 ;在组织方面则体现为裁判者的职业化、社会公众的参与、合议制以及上下级司法机构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司法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正义的重要领域,司法权被认为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同等重要的国家权力。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但司法权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社会试行行政兼理司法,司法不独立,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不是绝对的私权自治,还需要司法权力对其加以干预,司法权力介入公司治理,完善股东诉讼制度,用以救济股东权利、解决公司纠纷成为一种必然。公司法中的股东诉讼制度是国家司法权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是司法权力对公司治理干预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程静 《法制与社会》2014,(15):108-109
司法公开,是指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社会公众知悉下,以非秘密的方式进行司法活动,其不但包括实体方面的公开还包括程序上的公开。司法公开是现代司法理念以及现代法律文明发展的产物。法理学上认为司法权是一种直接关涉社会正义和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而任何一种公权力都应该在阳光下运行,正如英国著名法官G。休厄特所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因此崇尚公正的司法权更应该拥抱阳光,以公开促进公正。鉴于此,本文拟将对以司法公开见证司法公正的现象做些分析,在揭示司法公开对司法公正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就减少司法实践活动中司法公开的阻力问题方面,尝试提出一些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司法的地方化又被称为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地方利益团体或党政机关的干预下从事司法活动,从而使得司法不能实现应具有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一种司法异化现象。国际社会已将司法独立作为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其标准作出相应的规制。受制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以及现行制度,司法独立并未在我国真正实现,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司法权地方化"的格局。司法权地方化的存在不但违背司法独立的原则,也不利于我国国家主权和法制的统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推动司法改革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进一步阐明了司法去地方化的必要性。本文就我国司法权去地方化价值和难点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实现司法真正独立。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对司法权的制约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须积极解决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没有对司法权的有效制约机制的建立,司法权将会成为一种失去控制的权力。在我国现阶段,司法腐败问题、司法不公问题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治理司法腐败,解决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11.
王国龙 《法学》2013,(7):83-94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难办案件是由于现代技术型司法权威遭遇到了诸多的困境所造成。为克服这些困境,情理型司法作为一种现实的司法策略,往往被法院和法官普遍性地加以运用。由此,在难办案件当中,面对当事人强烈的权利诉求,"秋菊的困惑"似乎已经戏剧性地转移到了中国法官们身上了。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则是,当下中国技术性司法权的运行逻辑,正处于被情理性司法权运行逻辑和政法思维司法权运行逻辑所支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王霖华 《河北法学》2012,(8):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于司法权运行场域之视角,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是一种"会场司法"模式;"从‘剧场’到‘会场’"象征着我国行政案件司法权在两种不同空间场域先后运行之时空路径和"仪式与非仪式结合运行"之理想类型,反映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权力与权利关系结构。"会场式司法"是自治本位和纠纷解决型而非传统的政府本位和科层型司法,展现着民主、合意、开放、和谐的司法权形象,是对基于传统行政诉讼理论所建构的"剧场式司法"程序及其价值的解构,但其制度性弊端和运作不当之风险决定应按正当程序标准进行重构:在价值构造上实现程序之内在价值、直接外在价值及衍生价值的统一;在规范形态上具备形式法治之外观与实质法治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浦玉华 《法制与社会》2011,(18):293-293
司法权是与立法、行政并立的权力,而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逐渐成熟起来的权力类型,成为社会普通民众实现抗拒公权力(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重要手段。司法与传媒都具有社会职责,就是共同为公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得公民在这种秩序下能够幸福的生活,这种幸福生活依赖于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人类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司法与传媒的利益契合点,在这个意义上司法与传媒是统一的。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传媒是一柄“双刃剑”,尽管主流媒体都标榜自己客观公正,但事实上仍然会受到不同利益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达林 《法学杂志》2006,27(6):85-87
目前的司法改革存在理论上的纷争和实践中的乱象,走出司法改革的困局首先应当从理论上摆脱分歧,从宪法上寻求共识.为此,本文试图确立一种"大司法改革观",从宪政的视野分析中国的司法权是一种以审判权为中心的权力体系,真正的司法改革应当是对国家司法权体系进行重新优化组合.这需要从宪法上完善审判权、检察权等权力配置,由最高权力机关统一推行,加强立法和民主决策,确保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人大监督司法之应然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所在。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而言,司法权依附于行政权,司法不能独立,行政干预司法。同时,司法权在其运行过程中,权力被滥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必将导致司法不公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更严重的是法律的严肃性、震慑力将受到破坏,国家的权威就会被动摇。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司法的应有权威与效力是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司法权的正常运行,法律的正确实施,司法的公正,都离不开人大的监督。  相似文献   

16.
眭翘 《法制与社会》2013,(35):17-19
法治是指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也是指以法律规则对社会的规范化治理。潜规则的盛行,是法治的异化,也是法治建设中的一块绊脚石。导致司法潜规则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正义价值出发,简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与司法潜规则的相互影响,以及面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价值冲突与平衡,我们该如何对待司法潜规则。  相似文献   

17.
对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江宁 《河北法学》2001,19(4):112-115
刑事诉讼的目的一是打击犯罪,二是保护人权。在审前羁押中公民的各项权利都处于危险中,如果没有司法控制,其结果必然是人权的被大肆践踏。因此西方各国都建立了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这是符合权力的本性和程序正义的。以此为借鉴,对我国的审前羁押现状与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边沁说:"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公开是正义的灵魂。它是对努力工作的最有力的鞭策,是对不当行为最有效的抵制。它使得法官在审判时保持法官的形象。"然而,作为司法权对个人权利的行使方式的法律要求,司法公开给当事人带来的必然是个人私权被限制,这种限制在突破了一定的界限之后即演变成为对当事人私权的侵害。故此,必须界定司法公开之度,在司法权和隐私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司法公开是指整个司法运作过程中应保持透明和公开。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司法运作过程中的公开的要求无论从内涵、程度和方式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是公开内容的扩张,如要求司法规范性文件的公开、案件的公开、执行的公开、司法信息统计的公开等;二是公开程度的扩张,司法公开不仅要求个案文书的公开,还要求法院的裁判文书作为整体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公开,如汇编成册,方便检索,以便公众知晓;三是公开方式的扩张,基于对公民参与权的尊重和重视,法院不仅要单方公开,还要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互动反馈机制,使公众不只是被动地"知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山东审判》2013,(3):14-18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权运行过程和结果的认同、信任和尊重。但司法权的公正运行和裁判结果的公正与公众的认同、信任和尊重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特别是当前表现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是多方面的,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当下司法信息传播的乏力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司法信息中的"信息"是广义上的信息,包括司法权力运  相似文献   

20.
樊虹 《法制与社会》2010,(1):161-161
司法权作为一种系统独立的国家权力,具有纠纷解决、社会控制、权力制约、政策制定四个方面的功能。在当代中国,司法权的功能一定程度上遭遇扭曲,其某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趋于灭失。因此,我国目前的司法权,是一种异化了的司法权。而在中国,要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这种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