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学术界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上始终存在争议,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务实的态度重新思考界定公共危机的内涵,提出了危机的三个属性和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四个标准,并厘清了公共危机的预防和预警问题在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层面,公共危机预防与预警重视不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形式大于内容、政府危机响应侧重点偏失、整体化的危机救援能力不足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对此应当从危机管理的重心转移、问责机制、公众利益、机构规格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学习的过程即消化意外、降低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学会学习成为人人之所愿。对应急管理而言,危机学习贯穿其全过程,怎样理解危机学习,或曰学习如何危机学习,既是应急管理实践的需求,也是理论构建的应有之义。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可以发现,危机学习研究多偏向于技术行动或管理机制方面的阐释,鲜见对包括政治价值或哲学意义在内的危机学习的结构性理解。基于组织理论和政策理论,结合应急管理实践,剖析理解危机学习的三重面向,即:面向价值,提出安全与发展的元危机学习;面向管理,明晰应急管理过程的危机学习与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学习;面向行动,根据“危机演化状态—学习议题属性”的不同,锚定风险状态的防备性学习、紧急状态的应急性学习和恢复状态的整合性学习。依凭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结构性考量构建理解危机学习的全景式叙事。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启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从重视物质财富增长到重视人的价值提升的范式转换。这一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位的发展范式蕴涵着诸多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而全面是人的发展的价值诉求;有效高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全面协调是实现人、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经济的高速有效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等价值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存在方式辨证统一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共同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体系。理解并把握这一价值理念体系内各价值理念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解读和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4.
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客观地时待、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大胆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走出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三个误区一是要走出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二是要走出神化马克思主义的误区;三是走出以主观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如今,很少有中国人会承认自己不开放,然而很多人把"中国的开放"和"中国人的开放"混为一谈。有些中国人误把"西方的"、"反传统的"、"不受伦理道德拘束"理解为"开放",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中。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家姿态,更需要开放的民族心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内在的价值体系主导和建构成长逻辑,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与价值全面深度关联。它在产生与建构的过程中坚持和依循着实践真理、发展中心、人民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判断标准;要对业已形成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功效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理解认识,需要秉持运用客观中性、比较鉴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结合的价值评价标准;要对目前尚不够完善的中国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创新,则需要在哲学、科学和技术方法三个层面立行价值优化标准。深入研究探悉中国发展模式成长演进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优化"这三重价值标准的选择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其建构逻辑、是非优劣和未来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7.
文本阅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但阅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要受到文本本身以及阅读者自身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文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自己的思想做过专门的系统阐述,许多论述是在某些具体环境中针对具体条件做出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与这些条件密切相关;就阅读者而言,他的个性、知识背景,特别是他所在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选择与理解。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任何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有相对性,都不可能与所涉及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本意完全一致。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每个人都要有谦虚的开放的心态,相互尊重,切忌"唯我独马";同时,究竟谁的理解正确,往往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治理作为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已经获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治理研究内在的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充分审视。首先,在概念层面,治理到底是"空洞符号"还是无所不包的"伞状术语"导致的概念解读危机和"概念驱动型"研究,弱化了治理理论的实践意义;其次,治理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路径的最佳模式导向之间的分歧,使得一刀切的典范方案和简单以发达国家为镜,难以达到治理改善的目标;最后,对治理内部要素的优先层次及治理实践中的政府角色缺乏共识,特别是实践中如何基于治理成本和难易程度的先后顺序对治理实践客体进行干预缺乏指导性方案。本文尝试超越上述研究中的价值之争和实践之争,将有限的政府资源和研究聚焦到政府的底线责任和治理实践的兜底方案设计中,避免"治理研究的功能主义谬论",进而从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景来理解中国治理的实践特征,为未来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提供更全面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熙春在“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中,联系现实指出: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突发事件和危机频频发生时期,我国也已经进入了危机频发时期。因此,着力提高危机管理和综合应对能力,是摆在党的各级领导和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突发事件和危机及其主要类型,随后就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始终保持自觉的忧患意识;注重事先的充分准备;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措施;努力变危机为转机。  相似文献   

10.
对共产主义信仰需要有科学认知,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为此,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澄清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误区,这主要是:不重视导师基于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反思、急于求成的误区;把导师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当做真理去追求、当做行动纲领去实践的误区;用唯制度论的思维方式解读共产主义信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角,而且更能透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后危机时代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表征为: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阈,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后危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紧跟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迷失自己的方向;善于实现理论创新,但绝不动摇思想理论根基;积极借鉴和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但绝不简单照搬模仿。其全球化意义在于: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髓,又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后危机时代语境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性。这两方面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郑红蔓 《理论导刊》2007,46(7):60-6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目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从价值视域、理论视域及实践视域正确、全面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问题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且把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内在勾连,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污染转移,造成了全球发展的不公正性。他们认为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的关键在于转变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变革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坚持"全球权利与全球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这无论是对于争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与发展权,还是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究其本质乃是中国特色现代性发展模式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模式的超越。具体而言,在现代性发展的道路上,新发展理念打破自由主义道路的"我向性"思维,彰显中国特色现代性道路的"共生性"原则、"生机性"实践与"可鉴性"品质;在现代性发展的理论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现代性的理论创新,破解"历史终结论""单一经济论"与"中国威胁论";在现代性的发展制度上,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制度的"人民性"与"人类性",超越自由主义制度带来的发展限制、极权主义;在现代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避免世界发展陷入自由主义现代性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15.
伴随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式微,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试图从价值与工具两个层面实现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形成了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丛林。其中,公共价值管理在整合部分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元素的基础上,在价值和工具两个层面回应了新公共管理的困境,展现出成为公共行政理论新典范的潜力。相比于新公共管理的改革理念,公共价值管理从整个民主政治系统出发,审视政府治理危机,改变了"以管理主义改革追求政府善治"的思路,力图实现工具与价值的融合;提出把有效政府治理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公共价值管理所倡导的创造公共价值主张往往又受到政治现实基础的掣肘,在实际操作性上还存在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合理性的认识与对现代性中国特征的正确认知密不可分,我国现代性建设具有多种历史时代并存的特点,只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借力"、"借势"、"借路"发展,才更为合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合理性的认识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基本规律的正确认知密不可分,"应用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继发性"创新的基本形式;人们还可以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和借鉴中,增强对中国道路选择合理性认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企业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成就,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盲目崇洋思想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与四项基本原则相悖的误区。一、属性误区目前,一些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把企业文化仅仅看作是企业的一种独立的纯管理活动,是不带政治色彩和阶级  相似文献   

18.
一些学者一般地理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狭隘的、不完整的。先秦时期儒道两大学派形成了丰富的、多样的天人模式,这种多层次、多形态的"天人"模式同样蕴涵着中国先人对社会发展深刻的、科学的思维和理解。正确阐发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天人模式的多维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合理把握与借鉴当代科学发展观所汲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风靡全球二十余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渐陷入了认同危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改革先锋国家先后启动了"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此轮改革在价值取向、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信息技术和行政文化等五个维度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了扬弃与超越."后新公共管理"改革试图通过价值重构实现从单维价值取舍到多维价值共融;通过机构霞组实现从机构裂化到整体协同;通过权力调适实现从过度分权到适度集权;通过技术再造实现从有限开放到信息共享;通过文化重塑实现从彼此竞争到相互信任.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已经累积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理论模式与实践经验,并逐步成为其他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政府改革的效仿典范.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12)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三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